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6年07月05日
来源 美术报
浏览量

素描,是美术院校培养造型能力的基础课程。现代意义上的艺术教育体系多在于通过素描课训练,既培养上手能力,又开启观看和情智的思考,是一把艺术教育的秘匙。

近日,“一个和八个:韩黎坤师生的素描工作”展览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行。展出了韩黎坤教授及其8位弟子蔡枫、于振平、曹兴军、邱志杰、应金飞、曹晓阳、孔国桥、佟飚的作品。韩黎坤先生在任教版画系期间,主持了版画系的素描教学改革,使得当时的版画系素描教学成为中国美院教学的一面旗帜,对其他高等艺术院校的素描教学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韩黎坤  《人体》

 

此次展览首次通过师徒共展的方式,探讨素描的本质和素描教学的意义,共展出了素描、手稿、文献材料等共计300余件。展览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素描工作80年代-2012年”版块,展示了韩黎坤1980年代至2012年的素描作品,反映了他对素描长期思考的心路历程和其不同阶段的艺术成就。二是“一堂堂素描课”版块,力图还原版画系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素描课堂情景,通过展示当时的部分素描作业和韩黎坤的课堂示范、教学笔记等文献资料,呈现其素描教学理念和成果。三是“速写速写”版块,集中展示了88级学生下乡速写作业的案例,反映了当时版画系教学重视速写及其成绩。四是“一个和八个”版块,展示了韩黎坤老师和他的8个学生的新近作品,呈现其素描状态各自的面貌以及不同工具材料的运用。

 


蔡枫  东方颜貌系列  90×60cm   纸本水墨 2016年

 

✎✎

由素描牵出

一代人的学术情怀

✎✎

 


韩黎坤 作品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在开幕式上致辞:“这不仅仅是一次展览,而且是一条长路,是由素描牵出的一代人的学术情怀。韩黎坤教授的八位高徒目前都已经是成熟甚至是知名的艺术家,又都在学院担当重要的学术任务,但是为了素描、为了今天的造型基础训练,也为了他们独特的师生情聚在了一起。”许江强调,韩黎坤先生那代人的艺术教育始于附中的童子功,本科毕业后工作磨练十数年,又回学校淬火深造。这样的经历,是之前和之后的习画者所没有的。所以他对素描教学有独特的感受,有着围绕画室、围绕模特魂牵梦萦的斑驳思绪,有着动手与思考的两方面结晶。这个展览是向今天应试训练环境中步入学院的学子们展示的一堂素描课,一堂在真正的国美气息中面向模特所看、所思、所绘而展现的素描问题以及他的演练。

 


曹兴军   高山流水  

由二十帧纸上绘画组成  每帧205×90cm  纸本、木炭 2010年——2016年

 

韩黎坤教授以一代人独有的心手两方面的能力,十年树纲,思考和引领版画系的素描教学。实质上,这种教学是以素描为入口,切入“新观念”的思考,为今天的新媒体、跨媒体、大艺术的基础造型训练,进行有前瞻意义的实验,探寻着一条可多元发展的自我训练、自我完善的长路。展览起名“素描工作展”,“工作”两字,显露了这条长路的端倪。韩老师这代人教学改革的成功,来自他们辛勤的努力和学识。尤其是将素描教学改革与版画专业的媒介和创作成功地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实事求是的道路。由于韩老师和同仁坚持不懈的努力,使得版画系的成果显著,成为当时学院基础教学的标杆。

 


 孔国桥 《历史的面孔》系列 69×48cm 铜版 2009年

 

✎✎

素描最终还是要走

个性之路

✎✎

 


孔国桥   它是你系列 80×120cm  活字捺印  2014年

 

对于美术院校而言,基础的专业能力与思维方式应当成为进一步创新的来源和动力。韩老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讲到,对比过去那时候的教学,现在学生们的基础与创新有些脱节。那时候素描从头像到人体的训练较长,而且毕业创作一定要有一张人物画,是必须的规定动作。他在担任系主任期间,增设了技法课程,从素描到创作中间有一个技法的过渡,这样就能比较自然通顺地转到专业上。好多人面对对象画得很好,离开对象就不会画了,因此提出默写是十分必要的。画者没有记忆的能力,单是描绘表面的东西是不行的。人物形体各异而结构是一样的,这就要记住共性,讲课时加入了解剖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对形体在空间的位置有一个概念。当时也有改编的作业,局部的改编,默写、移位等造型训练都能加强对人体结构的普遍认识,理解和掌握造型基础和规律,构筑形象思维。

 


于振平  人物素描   78×108.5cm

 

其素描课程的设置包括长期作业、长期与短期作业结合和全是短期的“三段式”,“大学一年期长期作业(一周以上)与短期作业(4个小时)各占一半,二年级是1比2 ,三年级基本是短期作业,这是版画系的教学特色。我始终认为,长期作业是不太有个性的,短期作业比较容易显示个性。”韩老师解释道,学生经过一定训练,不需要停止在长期作业上,当然画面会细腻、细致也丰富,然而在慢慢磨的过程中,会抄表面的东西,消磨了结构理解,视觉上会变得迟钝。短期作业训练是其核心观点,通过“快”的素描训练,培养“活的造型能力”,并与版画专业特点相连接,建构与专业创作的关联性。从达芬奇、米开朗基罗,一直到罗丹,后来的印象派,都是短期画成的。最终素描还是要走自己个性的道路,培养学生有表达对象特有的审美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都是非常有好处的。

 


曹晓阳  《二十四节气》系列 120×30cm  纸本木炭

 

赵无极曾说过,寥寥几笔能表达勾勒出来,为何要几百笔几千笔?就是这个道理。可以局部刻画,而不要面面俱到。短期作业周期快,直接表现对象,需要概括性的描绘,需要动脑来深入浅出有选择地画出来。这样的训练比长期作业还要尖锐、深刻。坦白说,会短期作业,长期作业一定好,速写的重要性就在这里。因此,他重视速写和默写的作用,提出“从瞬间记忆、短时记忆过渡到长时记忆训练”的方法,培养学生上手的造型能力以及想象力的发挥。

 

✎✎

教与学

隐含师生情

✎✎

 


邱志杰  地图系列  245×126cm  纸上水墨  2015年

 

素描不仅是一个艺者认识世界的方式,还是一群艺者被如此这般塑造的基本模式。它素来以其特有的模式训练,形成耐人寻味的师承关系。“一个和八个”,正是这种由素描的因缘牵出的生动的文化地图。在素描中,他们存有一份特殊的情怀。这份情怀从他们大一、大二韩老师的素描课堂始,从每一次忘时、忘情的写生始,从当年的素描比赛、默写比赛的竞争始,从素描之兴论及天下大师始,他们各自珍藏着,化作绘画之思的纠结与琢磨,聚而为各自独特的素绘地标。现在他们群星拱月,用群体的亮相,用共同的素描情怀,证明绘画的人性力量。这种情怀与力量正是美院自立与自强的精神之魂。

 

 

锲而不舍,耕耘不止。我们能从那些写得密密麻麻、工工整整的笔记中读到那种担当和责任。在这些沉甸甸的教学笔记中,在白纸黑字、字里行间,刻录着作者的心路历程和严肃的思考。教学的本质不仅仅是传递技能和知识生产,授业解惑是基础,传道则是天职,它是爱,是给予,是师道师德的品质。教与学包含着师与生的相长内在关系。

 


应金飞   似水年梦    148×180cm 水彩 2014年

 

本次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主任蔡枫,同时作为韩黎坤教授的学生代表和参展艺术家代表,表达了对恩师的敬意:“此次展览是一堂感恩的课,一堂致青春的课。就在三个小时前,在美术馆二楼方厅又上了一堂素描课,模似韩黎坤老师三十年前给我们上课的情景,在展厅,我们布置了课桌,椅子,茶杯,笔记本…为老师泡上一杯浓浓的绿茶。这是一堂致青春的课,是一堂感恩的课。是什么力量支撑着师生的情谊呢,是师德的力量。‘八个’,是众多学生的代表,韩老师选择八个学生,大都是从事基础教学的教师,其意在强调基础教学的重要性,重启素描研究的讨论。展览也是奔着素描基础教学主题而展开的,韩黎坤教授是我们的榜样。”

 


应金飞    浮生若梦   108×78cm 水彩 2015年

 

韩老师认为素描以往被认定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素描(基础教学)要以训练学生们的认识力、记忆力、创造力、感受力为目的。而对于师生之间,他认为没有谁更技高一筹,只是自己比学生进门早了些日子,学生超过老师也是不稀奇的。教学其实是一份爱的事业,老师的水平不仅在于有多少知识,更在于发现学生,并引导其上“路”,你必须爱学生。学生处在上升期,对新生事物特敏感,知识更新快;老师是完全可以在学生身上受到启发、学到东西的。这就是所谓“教学相长”。

 


佟飚  作品组  纸本木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