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16年07月09日
来源 雅昌艺术网
浏览量

韩黎坤教授在“一个和八个:韩黎坤师生的素描工作”展览开幕式现场致辞

 

开幕式现场,版画系学生向韩黎坤教授鲜花并合影留念(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2016年6月28日,中国美术学院原版画系主任韩黎坤在国美美术馆举办了名为“一个和八个”的师生素描工作展,韩黎坤及其八位弟子蔡枫、于振平、曹兴军、邱志杰、应金飞、曹晓阳、孔国桥、佟飚的素描作品携手亮相。

作为弟子和参展艺术家之一的邱志杰因故缺席。6月29日凌晨4点18分,“邱志杰工作室”公众号推送了一篇名为“邱志杰:韩老师的素描课”的微信,在记者朋友圈里刷屏。全文最后,标注为“2016年6月28日于北京机场”。

这是为未能赶到现场而作的弥补之文么?不得而知,不过韩黎坤提起邱志杰时,则是满心欢喜:“他现在很牛,不过我们师生关系很不错,他特意来看过我。”韩黎坤有意将他作为教学相长的案例:“老师未必比学生强,学生未必比老师差。对吧?”他告诉雅昌艺术网记者:“素描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个性。”虽然因为疾病而身形憔悴,但只要一提起学生,韩黎坤立刻精神百倍,手舞足蹈间,仿佛还是那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一个和八个:韩黎坤师生的素描工作”展览开幕式现场

 

左起:蔡枫、曹晓阳、应金飞、韩黎坤、佟飚、于振平、曹兴军、孔国桥(韩黎坤教授及七位弟子)

 

“一个和八个:韩黎坤师生的素描工作”展厅内景

 

版画就版画!

韩黎坤对艺术的兴趣似乎源自本能,他小时候喜欢写毛笔字,小学时参加大字比赛总是拿第一,“有种荣誉感,不愿意落后,就天天写。”他有本作业本,最后交上去的只是很薄的一本,“因为不满意的就撕掉。”初中开始画画,起步就画素描,拿个铅笔画个热水瓶之类的,“反正用单一的东西描绘对象都属于素描。”

有一天,他知道杭州要办附中,便想着考进去,结果连考3年。第一年没考上是因为文化课,“家里都是文盲,也没人辅导我,不过专业课还不错,这对我是很大的打击也是很大的鼓励,我还要考!”第二年再考,还是不行,“一个班录取40名,我是第42名”,第三年才考上,“这磨练了我的意志,加上那个时候刘文西、郑胜天都在大学部,看到大家画的那么好,我下定决心一定要考上。”

韩黎坤作品

 

韩黎坤作品

 

考进附中,有两件事对他刺激挺大:一个是老师把俄罗斯苏里科夫美术学校附中学生的习作拿来展览,“哎呦,画的真好!刺激很大,要好好画。”他原本就勤奋,于是愈发用功,一大早去食堂吃早饭,咬个馒头就上文澜阁顶楼(借了几间房间画画),那时他用木炭画,“馒头在嘴里嚼着,半干不湿的,黏黏的,老师教我们用这个擦掉炭灰,这样不伤纸,橡皮擦会伤纸。”

第二个刺激是他去上海参加了苏联造型艺术展,看到了列宾等人的油画作品,“哎呦,看了就傻眼了,太厉害了!”受这两个刺激,韩黎坤拼了命地苦学。没想到,很快就有了回报。1958年大跃进,学校实行跳级上大学政策,那时韩黎坤读高三,和刘国辉、胡振宇同学,吴山明读高二,学校从这两个班挑了十几个人跳到大学部,所以韩黎坤虽然考了三年但跳了两级,“那时候附中是四年制。”

进入大学要分专业,老师问韩黎坤想学哪个专业,他当时的意愿第一是国画系,第二是雕塑系,第三才是版画系。最后他被分到版画系,“那时能有上大学的机会已经高兴的不得了,自己也很满足,版画就版画!”

大学实行的是苏联式教学模式,长期作业很多,最多有80个课时,“那时候一天是4个课时”,后来全山石回国任教,罗马利亚专家班也在美院开课,60年代学校就很热闹了,有各种面貌,韩黎坤也对各种艺术形式开始产生兴趣。老师也作出改变,如加强短期作业和速写,这样同学们也得到满足,老师也觉得挺好。“那时候我的素描算画的好的,基本上每个阶段的作业都留在系里,但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都被人拿走了。”对于这段时期的痕迹,韩黎坤十分遗憾:“都没有了。”

1963年,韩黎坤毕业了。原本要留校,他的档案上有这样一句话:专业强,拟留校任教。但没想到国家这时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要求所有的毕业生全部分掉,一个不留。

“我是班长,要带头上东北。”那时候讲究服从命令,韩黎坤硬着头皮就去了。他最早被分到吉林省靖宇县,到吉林省人事处报到时被告知分到了东辽县文化馆。时至今日,他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小小的县城:整个县城就是一条街,东到西就十几家门面,先是火车站,下来是旅馆,然后是一个炸丸子的小饭店,下来是文化馆,对面是公社,然后是几间住房。

当地人从来没有见过大学生,一听是中央美院华东分校来的人,就觉得一定很厉害,让他参加一些阶级教育展览会,借调到市里省里办一些展览。由于现实需要,韩黎坤需要画大量的连环画,这对他产生很大的冲击,虽然在学校素描画的数一数二,但并不意味着就能画好人物画,“磕磕盼盼,很难,特别是一些动态的、群体性人物,但那些业余画者画的比我好,他们很熟练,我很难为情,刺激很大。”

为什么对着对象素描画的好,离开对象就不行?韩黎坤晚上都愁的睡不着,怎么办?这激发了他的反思,“我们的素描训练可能还是有问题,离开对象,形象记忆就有问题。”

韩黎坤作品

 

韩黎坤作品

 

韩黎坤作品

 

默写·想象·移位·改编

1971年,韩黎坤调回苏州纺织工业局,1977年浙江美院版画系主任赵宗藻专程来到苏州韩黎坤的家里,诚恳地希望他通过报考研究生的途径回到母校工作。

这一年,韩黎坤38岁。

“我妈妈身体很不好,爸爸在外地工作将近退休时中风,生活不能自理,翻身都要人帮忙。”但回校迫切的韩黎坤最后还是考回了学校,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版画系。

留校后系里就安排韩黎坤教素描。那时美院提倡改革,韩黎坤也不愿意再按照原来的旧模式教学,“因为知道毛病在哪里”,于是爱琢磨的韩黎坤就和系里商量改革:改革常规教学,增加课外作业。常规教学方面,打破原本单一以长期作业为主的模式,根据不同年级配备不同比例的短期作业,课外作业更是多元:一是默写课堂写生的模特;二是想象,图片上着衣的部分拿掉衣服画裸体,“把衣服盖住的地方想象出来”;三是移位,对模特的某个部位进行不同形态的呈现,如弯腿的画成伸腿的,“以此熟练理解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韩黎坤认为常态画某个角度容易画平,“不知道高低与前后的关系。”;还有改编,允许对一些经典雕塑进行再加工,“好比把一本小说改编成文学剧本”。

这些课外作业每周要至少完成十张以上,韩黎坤会认真打分。同学和老师都觉得很新鲜,有些学生很喜欢,一周能画好几十张。”因为他们一点负担也没有,老师不在身边,想怎么画就怎么画,十分自由。”韩黎坤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个性的表达方式,“素描的最终目标是形成个性。”

 

韩黎坤作品

 

韩黎坤作品

 

韩黎坤作品

 

在通过素描实施教学改革的同时,韩黎坤也成长为一名面貌多元的艺术家。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韩黎坤的版画作品在全国连续获奖:1979年第六届全国版画展铜奖、1984年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1990年第十届全国版画展金奖、1999年第九届全国美展银奖。因此,这也造成长期以来人们对韩黎坤的版画成绩的熟悉,但其实他的艺术才华是多面的,书法、篆刻、水墨等同样水平甚高。

浙江美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1983年成立了有二十多人参加的中青年教师创作组,韩黎坤任组长,潘公凯、冯远等人当年都是这个创作组的成员。韩黎坤对书、画、印、线条、明暗、色彩等都有自己的感悟,就从这一年后,韩黎坤找到了一个最为合适的载体,就是“石头”,他把石头画在宣纸上的,并融入版画技法,由此成就独特的韩式面貌。

毕业于国美版画系的美术评论家曹意强认为韩黎坤的最大特色是“以逸笔画人体”,苏州国画院院长、画家周矩敏在《风光依旧——谈谈苏州版画》一文中曾评价韩黎坤“堪称苏州版画界最具学究气的导师。”

前几年,韩黎坤应约为《新美术》杂志写下《我们这一代》一文,文中回顾了自己的创作历程,最后以八个字结束全文:功名半纸,风雪千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