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振平
1963年12月生于江苏吴江、山东人
中国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
韩老师和参展的学生们
●一个和八个:韩黎坤师生的素描工作
◎ 展览开幕:6月28日下午2:00
◎ 展览时间:6月28日-7月5日
◎ 展览地点: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 主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 协办单位: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版画系、中国美术学院专业基础教学部
◎ 学术主持:许江
◎ 策展人:蔡枫、佟飚、闵罕
◎ 参展艺术家:韩黎坤、蔡枫、于振平、邱志杰、曹兴军、应金飞、曹晓阳、孔国桥、佟飚
◎ 研讨会:6月28日下午3:00(中国美术学院南山校区八号楼一楼会议室)
◎ 研讨会主持:高世名
学院领导颁发收藏证书
我的身份有点复杂(笑),国画系出来的,现在又在油画系。所以今天有很多人都问我,怎么会是版画系韩老师的学生呢?中午许院长也这样问我,在此我做一说明:90年代初,我是中国人物画高研班刘国辉工作室里的学生。是刘老师把韩老师请来教高研班的素描,所以我是韩老师的学生,所以有幸能够作为八个中的一个。现在回忆起当年,当初刘老师请韩老师来任课,我想,恐怕是对当时浙派中国画人物画的素描教学体系的一种不满足。记得当时两位先生都主张要解决一些素描本身的问题,基本问题,认为基本问题其实是很难的,过于强调素描的专业特性,有时会被疏忽。他们在做重新思考并达成了共识与默契。
110cmx79cm 2012
110cmx79cm 2015
记得韩老师上素描课有个很常用的词,就是“停”,“停停停”。我的一张女人体的背面的写生作业,后来各种书刊上登过至少有10次,就是在韩老师喊停后而止的(笑)。这个“停”其实是素描的关键,就是“控制”。当时韩老师对我的素描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我那些素描同韩先生的素描风格是完全不同的,韩老是那种大刀阔斧式的,我当时是学文艺复兴还有点德加的那种。这也是韩老师在教学上一个明显的特点:他绝对不是按照自己的喜好来灌输给你,更多的是启发和引导,帮助学生发现各自天性中的东西,把它挖掘出来并帮助你把控住。他会关心你的学科背景、性格、喜好,因人而异地施教。从那张背面的女人体后,我的素描中,更多地更为大胆地渗入了西方素描的因素,把着眼点放在了素描本体语言的探究,而不仅仅局限于线的表现及与中国画的结合了。
79cmx55cm 1997
110cmx79cm 1993
今天能参加这样的研讨会很高兴。这些年来,我们很少看到,坐下来好好探讨素描及素描教学的问题了。怎么教是可以讨论的,但无论如何这还是学院绘画教学的根本。
(根据于振平教授在画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而成)
110cmx79cm 2012
(局部)
素描专门家于振平 --- 韩黎坤
我是一九九二年在“高研班”上认识于振平的,兹后,为引进优秀人材,他调入我院。先后在综合绘画系、基础教学部,长期担任素描教学,并潜心于素描实践,有多项专著出版,成绩卓著,是业内颇有影响的素描专门家。
76cm x 50cm 1993
110cmx79cm 2011
于振平的素描基础是在中国画系统内规范的。然而因为教学与创作的需要,推动他渐次打开眼界,拓宽视野,更新观念,由本土的方增先上溯至蒋兆和、徐悲鸿,再以“线”为线索,推本溯源至素描鼻祖达..芬奇、荷尔拜因,沿“线”而下直取德加、席勒、克里姆特……,都成为汲取营养的源头活水。
79cm X 55cm 1998
79cm x 55cm 1998
于振平是个很善于学习的人。食而不化则愦,食而化之则腴。开放的社会,中外素描资料,人人都可以占有,就看你能不能善学与善用!如上所述,他的素描肇自水墨人物的规范,线是其基本的造型手段。所以他在择取中外“活水”时,线造型便是非常自然的选择,并在线的交接、重叠里慢慢由外轮廓引伸出对形体结构的知识。尽管中国画对线的独立性有历史的审美沉积,但在用线条表现人物形体结构上,东西方是一致的。所以,在于振平素描作品中、在线的运用上,分不清固有的规范与外来的因素,是浑然一体的。这好比当下时装的“混搭”。而他的素描中还会不时出现些随意的涂鸦,既时尚又古典,既现代又本源。老先生可以称道,年青人更是喜欢。
110cmx79cm 2015
(局部)
以上所说的大致是于振平教授的短期、仰或是慢写的作品。
“现代的画作,同顾恺之的时代不同了,它对传神有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有强烈的形体和准确的结构”。这是方增先先生最近的有关造型能力的又一次强调。近年来的艺术与教学实践中,无论国、油、版、雕,在“强烈的形体和准确的结构”上,都有所懈怠,有所迷失。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现在还孜孜不倦于造型的研究与实践的少有人在,然而于振平是其中的佼佼者。他为升华自己的造型能力,自九十年代以来,在作了大量短期作业的同时,也作了很多深入研究形体结构的作品。这种自觉对被“国画规范”后的“再加工”,是可贵而值得肯定的。从而使他在写意与写实的往复锤炼里,成就了较全面的素描功底。
110cm79cm 2011
76cm x 52cm 1997
“有怎样的素描(造型能力),就有怎样的作品(创作)。”现在看来,依然是一条真理。假如慢写总在感觉里捣鼓,有感觉天赋的人,有一手写意素描,弄些小东西(小品),没有问题。但要画大画、大人物画呢?!便勉为其难,怕要捉襟见肘了!近年有组织的重大历史题材创作,是对参与者一次造型能力的无形测试。其意想不到的结果,可以为往后素描教学提供鲜活的反思。
于振平教授是参与了这次重大历史题材巨幅创作的。并获了奖。这说明他具备掌控大型题材的能力,更体现了他这些年素描的励炼转化成坚实的造型能力,有了大的飞跃。
110cm x 79cm 2010
llOcm x 79cm 2010
最后,我对素描有兴趣的学子,就于振平教授的素描再坦诚说二句。于振平的素描,是艺术的,可以称为艺术作品,也是基础的,可以作为学习的范本。其中最可借鉴的,就是挚着地对形体结构的研究,因为这是素描的本质。能画出形体结构的就是好的素描,不管用什么工具,用什么方法。
(摘自《学院名师素描速写集----于振平》前言)
110cmx79cm 2012
110cm x 81cm 2010
110cmx79cm 2011
110cmx79cm 2012
60cmx77cm 2004
76cm x 50cm 1999
37cmx26cm 1994
37cmx26cm 1992
37cmx26cm 1991
《浙赣战役》(素描稿局部) l92cm x 80cm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