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望境”见证中国美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追梦历程
——一场“美”的十年成长记
一场特殊的展览,即将于4月9日在中国美术学院揭幕,向世人展示一所著名的艺术学府在过去10年走过的不凡历程。
十年弹指一挥间。2016年的春天,中国美院抵达了一个可以回溯这十年成长之路的时刻。
2006年2月23日,浙江省委常委会议专题研究中国美术学院工作,强调要按照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要求,积极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加快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挺进;要求中国美术学院加快建设成为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为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作出新的贡献……
10年来,中国美院在历届省委、省政府和全省人民的殷切期待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步伐:营造视觉文化的优势特色学科群;以生为本,重在育人;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旗帜;在提升浙江人文,服务浙江制造,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4月6日,在“大学望境:中国美术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十周年”展览开展前夕,记者来到中国美院美术馆。遍布各展厅数以千计的画作、雕塑、照片、视频和文创设计作品,分15个主题,细致地讲述着“大学望境”的生动实践。300张美院学生双手的照片,记录下哲匠们最动人的创作姿态。一件件捧得红点奖的工业设计作品,是创客摇篮和产业界密切合作的结晶,折射出美院开启社会创新力量的重大功能。
特展入口的4座巨幅展板尤为引人瞩目,分别呈现着美院民艺博物馆建筑群、正在塑像的美院学生的双手、美院师生创作的油画《时代领跑者》和美院专家参与设计的上海世博会城市生命馆——这些正代表了中国美院过去10年“造境”之路的4条思想脉络:大学望境、哲匠精神、人民之心、美美与共。
无论是西子湖畔还是象山之麓,中国美院的校园建造始终蕴含着山水家园的理想。因普利兹克建筑奖而闻名的象山校区以空间的营造直指人的心灵塑造,以山水之境成就诗意栖居——“美境育人”形成了中国美院独特的教育理念。正是这种独特的人文属性和精神高度,使中国美院成为中国艺术创造的实验场、当代文化建设的人才库和思想库。
中国美院院长许江表示,对大学的塑造者来说,校园蕴含着教育者对大学之道的当代诠释。构建校园山水的意义,是在坚硬致密的学科规训中不断地回望山水。要在心中保持山水之精神、自然之意境,归根结底,是要营造出“大学的望境”。
在国美人看来,望境是一种远境。西湖的平远,象山的深远,塑造了美院独特的诗性品质,也塑造了美院特殊的学术谱系。
望境又是一种问境。它牵引出望与问、眼与心之间的追索与应答,心灵在山水四季的凝视和问询中被渐渐开启,并在遥远处回望自身,塑造主体。望境还是一种心境。不仅是心所面对的境域,而且是由心而成就的境域。在相望相安的深处,总有一个远方的、明日的自己。
10年来,中国美院秉持“行健 居敬会通 履远”的办学思想,在跨文化、跨领域的大视野中营造一流视觉学科群模式,在汇聚着人文山水的精神家园中推动艺术教育的心性涵养,在新媒体、新技术的磨砺中不断地活化传统、自主创新。以艺术创造涵养心性,以审美经验提升教养。
2015年,中国美院进行了院系结构调整,强化学科发展根基。新的学院结构凝聚出学科建设的核心目标,即围绕“视觉艺术东方学”体系建设,打造具有东方文脉与方法特质的世界一流视觉文化学科群,培养具有东方诗性和哲匠精神的优秀人才,建立艺术创造与视觉文化教育的东方轴心。在新的历史阶段,“大学的望境”又展开了新的愿景——回眸世纪发展之路,谋求传统转化之机,重建当代文化联系,再造东方艺术高峰。
中国美院多年来将教学和育人紧密结合,倡导“劳作上手、读书养心”,将艺术与教育统一于人的身心塑造,在教学和创作中倡导“像哲人般思考、如工匠般劳作”的哲匠理想,在当代教育界独树一帜。
以哲匠为育人理想,体现出中国美院对于艺术创造的独特理解,这是从中国传统文脉中生成的一种心手相应、技进乎道的艺术观,是从民学思想中、从中国乡土的生活世界中、从切身的劳作和上手的技艺中缓慢生长出的艺术感受力和创造力。如何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当前教育体系内重新振作此中国特有的艺术精神?10年来,中国美院在这个方向上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
哲匠精神,标示着一种东方艺术的智性方式。因“本土营造”而闻名世界的国美建筑学科,始终坚持回归手工匠艺的传统,重塑中国本土建筑美学。学科带头人王澍教授,则因其鲜明的建筑理念和卓越的本土营造实践,荣获2012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其坚守的哲匠精神,赢得了国际建筑界的关注与尊重。
哲匠精神,是一种对悠远文化基因的唤醒。每年9月,中国美院新生都会在开学典礼上收到一份特殊的入学礼:两支毛笔、一叠元纸书和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正如这次展出的数以千计的千字文习作,中国传统的开蒙之学与书写之道伴随着一代代青年学子们成长,在未来的青春岁月中,这份特殊的入学礼将转化成为人生的资粮,塑造出一双双贯通技艺与文思的艺者之手,涵养着一颗颗牵系中国传统思想与情致的心灵。
这些年,中国美院创建了中国首家手工艺术学院,把工匠精神熔铸于高等艺术教育中,还建造了中国首家民艺博物馆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让艺术史上的文献、民间的传统技艺活在校园之中,让艺术家、设计师和匠人们的经典作品历历在目、触手可及,让博物馆与工作室、实验室一般,成为青年学子们会心观摩、上手研习的工坊。
2014年10月15日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座谈会,阐明了文艺“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方向,提出了文艺弘扬“中国精神” 的历史使命。
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许江做了《关注视觉中国,弘扬核心价值观,铸造国家形象》的发言。随后,《人民日报》刊登其长文《人民是艺术之魂》, 表达了文艺工作者从“服务人民、塑造人民;扎根大地、深耕大地;人民品格、时代现场”三个方面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从一个共同、共生的文化生活层面出发,重建本土文化脉络,再造东方艺术高峰的共同心愿。
艺术以人民为中心,人民是艺术之魂。中国美术学院始终坚守“人类灵魂双重工程师”的精神使命,以艺术教育与创作的国家队立身,高举“以人民为中心”的艺术旗帜,力倡“深耕中国社会,再兴乡土生活”的学术理念,积极探索和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视觉表达和社会实践体系,以视觉文化高扬中国精神, 以社会美育提升国民心性,以乡土重建养护人民之根。
中国美院始终坚守“人民之心、中国之魂”,是积极参与国家重大历史题材、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创作工程“百年追梦”美术创作工程等国家重大项目的创作主力军,全力承担为共和国劳模塑像的“时代领跑者”工程创作任务,举办“与时代同行”采风创作活动、“最前线”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美术作品展等大型主题性艺术活动,用如椽画笔为波澜壮阔的中华文明进程绘制气势恢宏的画卷,为民族凝魂聚气、为时代凝心聚力。
“下乡”,历来是美院师生深入生活的基本范式和重要传统。近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在此基础上,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的教育思想,它不再是简单的写生采风,而是一种通过“社会调查”、“田野工作”进行“社会素描”的开放课堂,融艺术课程与社会工程于一体。10年来,中国美院持续实施“千村千生”计划,开展中国村落及乡土资源的普查。青春学子们走出校园,深入村镇社区、深入生产建设第一线,切身地接触现实、了解生活,用常情常理去观察和理解社会,用鲜活的生命经验磨练现实感受力,用画笔和镜头与人民群众建立起心灵的联系,在共同生活、共同经验、共同命运中创造与人民感同身受的艺术。
建校伊始,中国美院就与浙江的绿水青山、城乡发展结下了不解之缘。今天,美术学院在社会中的功能,早已超出传统美育的范畴,更直接地关系到社会创新力量的开启、民族创新能力的提升。
10年来,国美始终坚持世界一流大学的责任担当,直面国家和地方发展需求,聚焦社会建设最前线,对接浙江经济大现场,以文化振兴推动城市更新,以艺术劳作重建乡土社会,以艺术创造参与城乡营造,谱写出学院与社会和谐发展、美美与共的新篇章。
一方面,中国美院为浙江省打造了一系列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文化平台,中国画双年展、国际陶艺双年展、国际纤维艺术三年展、国际跨媒体艺术节等大型学术展事将杭州与世界串联在一起,形成一场永不落幕的艺术博览会,不断地丰富着城市的艺术生活和文化内涵。
另一方面,中国美院积极介入到城乡营造的进程之中。2010年出色完成了上海世博会主题馆(城市生命馆)、浙江馆、杭州馆、宁波馆等展馆设计,赢得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中国美院多年来与杭州市历届政府开展紧密战略合作,提出“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新理念,完成中山路综合保护与有机更新、白马湖生态旅游区规划、杭州地铁公共艺术工程等重大项目,并以优质的学科资源助力杭州打造“国际动漫之都”、“女装之都”。2013 年,中国美院与杭州市深化推进“东方品质之城内涵研究”,以视觉文化东方学的人文视野,架构“自然美、人文美、活力美、城乡美、人居美”的整体愿景,从空间环境、产业发展、生活方式三个维度打造杭州“东方品质之城”的形象。
而今,中国美院以杭州为核心,和全国四十余座城市展开战略合作,提供城市美学咨询与设计服务,提出以文化振兴推动城市有机更新的发展新理念,打造城乡综合发展新模式,深入现实生活,深耕中国社会,以文化艺术创造切实有效地推动城乡发展。
面对浙江文创产业的蓬勃发展及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现实需求,中国美院以其强大的文创设计力量,成为浙江创意经济和时尚产业的重要“发动机”。受省政府委托,美院主办“中国设计智造大奖”,构造一个艺术、科技与商业融通的跨界全球竞赛,以大赛为契机,美院联合全球设计资源,强力推动浙江制造业转型升级……
今年初,浙江省、文化部、教育部三方签署《关于共建中国美术学院的意见》。4月9日,中国美院将举行三方共建推进会,面对新的起点,中国美院党委书记钱晓芳表示,省部部共建给学院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学院也必将为全国美术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浙江省“文化大省”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许江表示:国家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作为提升我国教育发展水平、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奠定长远发展基础的重大战略,中国美术学院一流铭心,十年造境,可以说是对国家双一流建设的一次切实而响亮的回应。
一流铭心 十年造境
许江
大学者,望境之谓也,文脉之谓也,学科之谓也,名师之谓也。此境、脉、学、人四项齐备,铸成大学。
中国美术学院自1928年创立,名国立艺术院,莅杭州外西湖畔,阅春湖秋山盛景。除抗战时期西迁办学外,始终置身湖光山色之间。1957年从孤山迁入南山,依然眺望湖西。朝朝暮暮望孤鹭与落霞齐飞,夏秋冬春仰苏白共长天一色。西湖的辽阔,湖山的春秋,积为国美的望境。国美倡西湖美育,誓为艺术战,始终举变革救世的使命精神,立艺理兼通的哲匠精神,怀人文隽永的诗性精神,以独特的文脉,享誉文苑,驰名艺坛。国美创立中华艺学的诸多专业学科,形成著名的艺术摇篮,英才荟萃,名师代出。中国美院虽数易其名,却学院本色不改,名校坚守依旧。
新世纪伊始,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发展的新时期,中国美院迎来宝贵的发展机遇,在重建南山校区的同时,积极新拓象山校区。2005年学院校庆之日,时任省委领导第一次提出了“建设一流美术学院”的宏远构想,翌年2月,明确提出了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并制定了具体的支持意见。从此,“支持中国美术学院创建世界一流大学”正式写入《浙江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国美院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担当起“加快建设体现中国文化艺术研究和教学最高水平的世界一流美术学院”的光荣使命。从此,按照“继承、融合、创新”的要求,真抓实干,走在前列,中国美院进入发展的历史新时期。
十年过去,象山校区已然葱茏,当年培土瞩望的杜英青株蔚然成林。北望南居,20多座地域风采的新建筑,编织成一座山水家园,门窗台廊,塑成多重远望的界面。春夏朝暮,铸就青春成长的望境。多少年轻的心,在山水的深处感受成长的根源,眺望未来的自己。正是这种山水化的立德树人之道,指向一种东方的心灵方式,叩动了中国当代建筑的国际影响,铸造了常青常新的大学望境。
十年过去,我们继承学院使命精神、哲匠精神、诗性精神的文脉,坚持“全球视野、本土关怀”的双轮驱动,聚焦视觉艺术的东方学建构,营造视觉文化的优势特色学科群。2011年,艺术学提升为学科门类后,中国美院四个一级学科争获硕士、博士学位点。在省委、省政府的关怀之下,2015年中国美院入选省重点建设高校之列。
新年伊始,在省委、省政府和国家教育部、文化部的重视之下,中国美院申报成为浙江省、文化部、教育部的共建学院。在近年来的数次各类评估中,美术学、设计学、艺术学理论的学科排名均名列前茅,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在全国美展的评选中,在国家博物馆和美术馆的高墙上,中国美院硕果累累,蜚声艺坛。在上海世博会的宏大舞台上,在杭城老城的长街坊巷里,在浙江明山秀水古镇原乡的深处,到处都有中国美院创造的身影、服务的力量。在威尼斯双年展的展厅里,在莱茵河的德意志角,在纽约的大都会,美院艺者的作品代表着中国的新艺术发光闪亮,熠熠生辉。
十年过去,我们以生为本,重在育人。我们营造了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的实验中心,同学们在这里反复体味材料的习性和上手的技艺。我们营造了民艺博物馆和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让江南乡村的民艺活在校园里,让同学们不出校门就可以饱览包豪斯等世界设计史的经典藏物和文献。每年6月,美院兴办生机勃勃的毕业创作季,用数以万计的青春之作,迎接来自全国各地的观者。每年9月,美院赠给每位新生两支毛笔、一叠元书纸和一本《智永真草千字文》,让书写成为所有学科的上手基础,从那里去感受和琢磨中国传统的心手相应的世界。
每年冬季,美院进行教学检查的巡礼,品审教学与创作的新成果。每年春天,在乍暖还寒之季,我们清扫教室,迎来数以万计的考生。春夏秋冬,在象山、在南山,在美院的校园里,形成独特的年轮和钟声,我们在这里倡导“劳作上手、读书养心”的哲匠生活,在这里践行“品学通、艺理通、古今通、中外通”的四通精神,在这里策动“秉人民思想深耕中国社会、继民学精神再兴乡土生活”的社会实践,在这里推进“行健、居敬、会通、履远”的东方育人理想。
十年,一个特殊的历史尺度。十年立人,十年树木。十年的衷情回望,一流大学的使命,未敢有一日之忘。美院于境、脉、学、人四项均显成长。
今年,正当十年之机,美院梳理行路,溯望历程,将成长汇成一册,向浙江人民汇报。
殷殷嘱托,十年耕耘,拳拳之心,谨表至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