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4年10月03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9月20日下午,“光华旦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作品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开幕,展览由浙江省文联、上海市文联指导,中国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馆、李可染艺术基金会、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共同支持。此次作品展是中国画在江南沉淀近百年来首次全面展现学脉的系统性大展,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至最新本硕博生的200余件佳作首度整体亮相。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分别讲话。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宣布展览开幕。
      出席开幕式的领导嘉宾还有: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沈浩,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秘书长王敏杰,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鲍莺,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张立行,北京画院副院长、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莫晓松,江苏省国画院副院长徐钢,安徽省国画院副院长李毅,李可染基金会理事长刘莹,艺术家及家属代表何家英、徐芒耀、卢甫圣、谷文达、张培成、程宝泓、闵学林、尉晓榕、徐默、何加林、高晔、吴洪晖、吴珍之、孔贻奋、黄娴等,以及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国防大学、西安美术学院、苏州大学、上海美术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天津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北京工业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山东师范大学、山东艺术学院等全国各兄弟院校单位代表,中国美术学院相关二级学院负责人,师生代表等。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讲话

 

许江提出,1928年国立艺术院创立伊始的“四句教”,将艺术的研究置于“东”与“西”的巨大背景之下,提出融合和创造的使命,展露国立艺术院的一代原创者们对这一使命的坚守与风采。潘天寿先生将中国画师徒授受的方式逐步转向现代教育的新模式;黄宾虹先生弘扬国学的光大,塑造了中国传统山水画的高峰;后又有浙派人物画相续出世,开启中国人物画表现时代的历史篇章。20世纪50年代末,潘天寿先生提出人、山、花分科的思想,拟定临摹加写生的课程结构,奠定了师古人、师造化、进而师心独造的教学体系,培养了一批优秀的中国画艺者,奠定了国美国画浑厚的基础与叠新的人才。分科教学意涵深远,人、山、花是三脉,临、写、创是三段,师古人、师造化、师心自是三师,这是分科教学的表里,也是国美中国画教学的结构性的圭臬。其中“临摹”的段式至关重要,“写生”的段式最聚人气。中国美术学院的中国画教学,重修养的养成,重心灵的开发。潘天寿先生等一代名家大师注重画品、人品与作品之间的关联,认为真理只能为有悟性的心灵所辨识,这正是“师心”的要义。许江指出,新世纪,学校将中国画的教学与理论研究提入画学研究的层面:一是让中国画专业代表学校申报全国重点专业;二是倡导中国画名家精品进京办展;三是率先举办实践类理论研究博士层次的培养;四是创办“杭州中国画双年展”。画学国学,其命唯新,中国画学近年来研究有着重大突破,正秉持着通俗博研、深融广拓的思路,进入一个新的篇章。学苑深耕,画展开枝,本次展览分“临云”“粲风”“觅神”“问境”四个部分,光华旦旦,卿云缦缦,中华艺学,正未有尽时!

 

浙江省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书记处常务书记杨守卫
宣布展览开幕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讲话

 

金一斌表示,本次展览回应了近百年来上海与国美中国画的相知相和,回应了中国美术学院与上海市签订的战略合作协议,是名校大城交相辉映的生动实践。展览集中展现民族性绘画与中国文化建设之间的紧密联系,国美中国画百年学脉中体现了文化使命的担当及与上海千丝万缕的联系。上世纪20年代,国立艺术院的诞生,开启了现代国画院校教育的新纪元。在林风眠先生“融合中西”和潘天寿先生的“传统出新”的精神引领下,学校中国画的教学和创作本着培根铸魂、守正创新的根旨,以传承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绘画艺术为己任,出思想、出作品、出人才,培养了大批中国画人才。而历史上诸位先辈的海派美术特质,是构成中国画基因的重要来源。中国画关乎民族文化的承继与开拓,“中西调合”的诗性根脉和“传统出新”的写实根脉,交融相长,源流互质的“根源之学”深耕其中,中国画坚定又多元的自我刷新生生不息。我们要有对中国画艺术发展的使命感和自信心,要进行更多探索和努力,为人类文化发展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中华艺术宫党委书记、执行馆长王一川致辞

 

王一川对展览启幕表示衷心祝贺和热烈欢迎。她表示,无论是国立艺专还是中国美院,都和上海美术界有着深厚的渊源。本次展览是杭州、上海两地,中国美院和中华艺术宫双方多年情谊的又一次见证。展览展现了一段延续百年的中国画发展史,深度凸显了中国美术学院深厚的学术积淀,从经验到学理,全面勾连出中国画学脉波澜壮阔的百年塑造之旅。作为上海地区唯一一家国家级重点美术馆,中华艺术宫深度践行“城·人知美”的宗旨,积极秉承社会大美育的重任。未来与中国美院一同,努力将最优质的展览、最杰出的作品、最美好的艺术现场带给更多观众。

 

开幕式后,还进行了现场导览,举行了“光华旦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作品展研讨会”。

 

“光华旦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作品展”以“学脉”为核心,“时间”为轴线,“学统”为底色,通过四大版块“临云”“粲风”“觅神”“问道”,展现了中国画学脉的百年塑造之旅,从经验到学理,逐步勾连起国脉征程层层递进的精神与实践线索。展览整体以“临、粲、觅、问”四种姿态,对应“云、风、神、道”四个阶段,四阶无绝对高低,却尽含承传的敬意与诚心,亦包含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谆谆要求,最终积成光华旦旦的缦缦卿云。

 

春山可望,秋水当歌。中国画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至今历史最久、底蕴最深且从未间断的教学专业,近百年的成长脉络绘就的是一类画种的学院长成史。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早在建校之初,便以传承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绘画艺术为己任,始终秉持“兼容并包”和“传统出新”的教学理念。在近一个世纪的教学实践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办学和教学经验,涌现出了众多杰出的中国画名家巨擘,也为社会培养了大批中国画后备人才,可谓薪火相传,历久弥新。时值今日,中国画学院坚持以“文化自信、守正创新、赓续经典、锐意革新”为教学主旨,接续自新之道,持续日新之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拓宽发展路径,探求更高目标,赓续发扬着中国文化精神。

 

中华艺学,未有尽时。中国画从来就不仅是一个画种,而更关乎民族文化的承继与开拓。从围绕革新与改良的自知之论,到学科整合背景下对民族艺术的功能讨论,再至深化学科理法的学科构建,“中西调合”的诗性根脉和“传统出新”的写实根脉交融相长,源流互质的“根源之学”深耕其中,中国画坚定又多元的自我刷新生生不息。

 

部分作品

 

林风眠 《风景》 68x68cm

 

潘天寿 《观瀑图轴》(雁山第一奇) 184.8x74.8cm

 

黄宾虹 《黄山松谷五龙潭图轴》 168.5x120cm

 

吴茀之 《一声野鹤出长松》 179x47.5cm

 

傅抱石 《博向亭送苦瓜和尚》 88.8x59.5cm

 

李可染 《无尽江山入画图》67x111.5cm

 

陆俨少 《写毛泽东庐山词意图》 137.5x69.5cm

 

陆抑非 《虞美人》 84x33.5cm

 

顾坤伯 《小龙湫》 106.5x44cm

 

李震坚 《靶前论英雄》 95.5x168cm

 

方增先 《说红书》 91.6x180.3cm

 

 

展览信息

 

指导单位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特别支持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

浙江美术馆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

 

 

展览展期:9月20日——10月27日

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策展人:

盛天晔  张悦

联合策展人:

韩璐  李明桓  卢勇  黄佳茂  蒋春晖  吴晓丽

策展助理:

陈明坤  宋开智  沈临枫  李梦

行政统筹:

杜昕  范阳子  王淳斌

策展执行:

何俏娜  周红叶  曹源  鲍海舟  杨沐童

媒体统筹:

方舟  刘杨  吴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