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家宗白华先生在《论中西画法的渊源与基础》中写道:“中国画法不重具体物象的刻画,而倾向抽象的笔墨表达人格心情与意境。中国画是一种建筑的形线美、音乐的节奏美、舞蹈的姿态美。其要素不在机械的写实,而在创造意象。”当我们欣赏中国画时,因为文化基因的缘故,总是带着特有的偏爱。中国画是如何创造意象的?创造意象的艺术家又是否受到某些时代因素的影响、教育传承的启发?专业的画者眼中,什么样的中国画是杰出的?
“光华旦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作品展”现场
当我们将目光投向中国画近100年创作潮流的演变,不难寻出一些线索。其中,中国美术学院又是中国画教育与创作的重地。2024年9月,由中国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主办、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承办的“光华旦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作品展”开幕,带来中国画在江南沉淀近百年来首次全面展现学脉的系统性大展。在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我们得以看到林风眠、潘天寿、黄宾虹至最新本硕博生的200余件佳作首度整体亮相,去了解从经典大师传承到艺术新秀的中国画创作的秘传。
“光华旦旦——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作品展”研讨会现场
该展以“学脉”为核心,“时间”为轴线,“学统”为底色,通过四大版块“临云”“粲风”“觅神”“问道”,展现了中国画学脉的百年塑造之旅,从经验到学理,逐步勾连起国脉征程层层递进的精神与实践线索。展览整体以“临、粲、觅、问”四种姿态,对应“云、风、神、道”四个阶段,四阶无绝对高低,却尽含传承的敬意与诚心,亦包含中国美院中国画教学的谆谆要求,最终积成光华旦旦的缦缦卿云。
第一展区主题聚焦创制期十数位先师的经典名作。“中国画”是中国美术学院建校至今历史最久、底蕴最深且从未间断的教学专业,其近百年的成长脉络不仅绘就一类画种的学院成长史,更是一国之学和一代之史。这段沉淀不仅将民族画学成功纳入现代教育体系和社会美育系统,中国画的内核与视野也由此具备了与时俱进的自新能量,使全世界仰之弥高。
中国画是国族之画。几乎自发生伊始,中国画就牵系着国人独特的世界观、思想系统和情感结构。所谓“技进乎道”,中国画的入微之道、养韬之道和归藏之道,都蕴含着国人非常独特的感物方式、最丰富的审美经验和品评概念,这类人和世界激荡生发出的美学经验无与伦比,呈现出国人独到的创造观。
1928年,国立艺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成立伊始,便提出“整理中国艺术、介绍西洋艺术、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的学术宗旨。国画课程同步开设,首任院长林风眠始终对中国传统艺术高度尊重,倡导中国画要保持自身独特性,学习中国的艺术也应以中国的方法为基础。潘天寿则提出“一民族之艺术,即为一民族精神之结晶。故振兴民族艺术,与振兴民族精神有密切关系”。黄宾虹在《国画之民学》中亦表示,“现在我们应该自己站起来,发扬我们民学的精神,向世界伸开臂膀,准备着和任何来者握手!”
领军人物的独到气质成为中国画学脉在此成型的重要起点和核心缩影。随后,大师团们集体登场,持续从思想上、制度上、人才上奠定优良基础,如提出人山花分科教学,分临摹、写生、创作三大版块源流有序地教学,构成中国画教学的结构性圭臬;强调诗、书、画、印的重要地位,将其视为学习中国艺术的基础编入教学大纲等。
借此,中国画丰厚的人文积淀和坚定的学术立场在江南扎根,成就了这座学院最为重要的历史文化特征。
第二展区主体聚焦承续者们的熠熠华光。20世纪,家国危机,前所未有之大变局接踵而至,革新和图存的渴求急切催生新路径的出现。前辈们承续学脉,在坚守学院底色的基础上,智慧把握入世生态,有胆识、有策略地维护着中国艺术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画是时代之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画学的发展翻开了新篇章,这期间,中国画有思潮之议和功能之论,亦曾被边缘、合并或拆解,但始终坚守本体,无论外在环境和内部矛盾如何变换,均能及时回应、快速调整。
1950年,李可染在《谈中国画的改造》一文中提出:由于生活的不同,人民对艺术的要求不同,这就绝对不容许再死板全盘地搬用,否则就是继续走着形式主义的死路。因此怎样改造中国画,便成了十分重要的问题。老一辈学人怀揣书生意气,背负忧患意识,努力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用最大的力气打出来,促使中国画作为一个整体获得现代价值认同。同时,极富远见地培养了一批中青年教师,形成优质的人才梯队,为中国画的后续发展奠定核心基础。
“浙派人物画”是此阶段极为亮眼的诞生物。它虽然是一个阶段性概念,实质却是建立在传统学术思维和中国文化高度融合之上的新体系,不仅在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重续中国画的人文基因和诗心品格,更同步解决了中国审美精神中文人画传统向当代转化的重大问题,从而成为一个历史标杆,为中国画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最佳参照。
借此,中国画得以持续在杭州成为中国美术的时代领航者和风向标,其面向公众的振聋发聧之功使其几乎成为中国画自新系统的重要转折点。特别是在纯化中国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上,重视个体特征、地域特点和现代审美的融汇,以承载时代精神和民族气质的学脉基石为时代领跑,这份力挽狂澜的眼界和时代文化的格局在今天依然熠熠生辉。
第三展厅主体聚焦现职教师的累累佳作。当国门打开,多元思潮急切涌入,全社会掀起尊重知识和学习文化的热潮,禁锢的审美意识被唤醒,大众对艺术形式与功能的深度思考加速着创作实践的发展,但中国画传承和传播民族优秀传统绘画艺术、秉持“兼容并包”和“传统出新”教学理念的根基永固。
中国画是学院之画。悠久生长史中,中国画紧紧围绕本体发展意向、价值标准、创作理念的承续思考,持续深化学科理法的整体构建,展现了扎实自立的学术渊源,涌现了深闳丰富的文献成果和硕饶多元的经典作品。尤其随着中青年力量的迅速成长,中国画专业教学谱系的锻造和学术脉络大面积普及,这份深邃且独立的学院传统注重到源头活水,也提倡与伟大同行,成为新时期中国美术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和方向指引。
广阔时空里,中国画在杭州一方面持续构建着连续性的人文景观,另一方面以多元风格创新构筑出多样学术成果,全国性影响巨大。其秉持通俗博研、深融广拓的思路,集中、鲜明地反映新时代的新风貌,技法和思想得到丰富发展,人文精神和现实风格彼此促进,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的累累硕果更是影响至今。
目前,中国画学院拥有最完善的民族书画艺术的教学体系和专业构架,以鲜明的学科特色,优秀的学术群体,严谨的治学方法和笃行的治艺精神成为当代中国画高等教育领域的标杆,是中国美术学院构建中国视觉文化优质特色学科群和当代新东方学文化中心的原本基石。其秉承“传统出新”的办学理念,以“承古融今,续脉拓疆”为学术导向,以“画学宗脉”为建设目标,以“克绍前修,艺合于道”为建设理念,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使命,以延展不绝的文脉和拓殖不息的学脉负载着中国艺术谱系中最绵长的人文基因。
最终章展厅主体聚焦优秀本硕博的璀璨星光。经过持久积淀,前行者们有效把握时代进程,在最大程度激发传统张力的基础上,拓展新资源的潜力,再度竖起共生互动的整体新典范。这个过程中,一系列行之有效和渊源自有的教学探索连番登场,人文理想与学院品格、美育理念稳步结合,中国艺术主体精神的深化和重建恒久绵长
中国画是人生之画。艺术的使命是“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中国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族之学和通人之学,后继者只有以世界文化归望中国文化,实践大视野里的自我批判,方能回归生活史,全新锻造人类共同精神价值的通感艺术。
中华艺学,未有尽时。世纪变局的第二个百年已经开始,AI提速和世纪疫情叠加,迫切需要更笃定的自信和更高效的策略,中国画百年学脉显露的应对姿态和有效实践因此具有重要的样本意义。这份历久弥新的导航宝典,可使我们面对迷雾重重的未来,始终保持民族自信,持续保有独立思考,自觉抗击各类虚无思想和激进做法,为中国固有的文化天地立心立命,并在现代语境中完成中国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林风眠 《风景 》1980年代 68x68cm
潘天寿 《观瀑图轴》(雁山第一奇) 184.8x74.8cm
黄宾虹 《黄山松谷五龙潭图轴》168.5x120cm
吴茀之 《一声野鹤出长松》 179x47.5cm
傅抱石 《博向亭送苦瓜和尚》 88.8x59.5cm
李可染 《无尽江山入画图》67x111.5cm
陆俨少 《写毛泽东庐山词意图》 137.5x69.5cm
陆抑非 《虞美人》 84x33.5cm
顾坤伯 《小龙湫》 106.5x44cm
李震坚 《靶前论英雄》 95.5x168cm
方增先 《说红书》 91.6x180.3cm
指导单位
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上海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特别支持
浙江省美术家协会浙江美术馆
李可染艺术基金会
中国美术学院教育基金会
展览展期:9月20日——10月27日
展览地点: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
策展人:
盛天晔 张悦
联合策展人:
韩璐 李明桓 卢勇 黄佳茂 蒋春晖 吴晓丽
策展助理:
陈明坤 宋开智 沈临枫 李梦
行政统筹:
杜昕 范阳子 王淳斌
策展执行:
何俏娜 周红叶 曹源 鲍海舟 杨沐童
媒体统筹:
方舟 刘杨 吴雯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