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同学来说说,这两幅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0月29日,在浙江展览馆的“攀峰揽胜——浙江造型艺术十年回顾特展”上,对着娄东昇相隔10年创作的《王羲之兰亭诗》,来自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和书法学院的学生们正围成一圈,边看边讨论。
“以前都是看学校的展览,从来没有将学生们聚集到浙江展览馆一起来观展。以这次特展为契机,通过现场课堂教学,同学们可以切实地感受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年后浙江文艺的发展进程,感受新时代浙江省造型艺术创作取得的累累硕果。”中国美院中国画学院党委副书记、中国美院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明桓介绍。
李明桓和学生们 陈新怡/摄
课堂学习的新思路
“这张作品的优点在哪里?长处在哪里?他们是怎么做到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专任教师、研究生党支部书记金恩楠带着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学院大一新生以及南山印社、罗苑书社两个社团的社员转遍了整个书法的展厅,这些问题一直被他挂在嘴边。
对金恩楠而言,这是一次同学们学习专业知识的好机会:“这次展览汇集了浙江省顶尖的优秀文化艺术人才的作品,既展出了他们以前获奖的代表作,又展现了他们最新的一个状态,通过我们的讲解,可以让同学们感知到艺术创作的变化,以及体会这些艺术家们的所思所想。”
站在娄东昇新创作的《王羲之兰亭诗》旁,有学生发出了感慨:“十年过去,娄老师在用笔上更有张力了。”
在一旁的中国美术学院书法博士郑力胜让同学们凑近看字的表象和内里。从表象看,两幅作品都具有极强的个人风格,但从内里发掘,可以看出一个作者在10年间对自己线条内涵的锤炼。“这种变化对作者而言,很难,这要求他对笔墨在作品情绪上追求的一些新挑战。有句话讲‘人书俱老’,可能10年还不够,20年以后或许能出更多新的变化。”郑力胜说。
金恩楠和学生们 陈新怡/摄
娄东昇《王羲之兰亭诗》、李茂江《东坡诗一首》、梁文斌《苏辙·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节录》、吴文胜《疾虚妄 思无邪对联》……面对琳琅满目的浙江名家作品,也有同学向金恩楠发出了疑问:“到底应不应该早点追求个人风格?”
在金恩楠看来,每个时代的教学办法都不一样:“以前很多作者的作品风格可能很早就定型了,但现在很多老师都会劝大家不要过早地定型,要多去吸收,不断地把东西融会贯通。在创作中分析自己的不足之处,再不断调整。通过这次展览,看不同名家的作品,相信能够给大家带来学习的新思路。”
学生们参观展览 陈新怡/摄
将生活当作素材
“优质的笔墨语言、主题性题材、地方特色叙事,这些都很重要。”
对李明桓而言,这次展览,是将思政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的不可多得的一次机会。为此,他特地来了一次文艺的党课教学。
以尉晓榕、林皖创作的中国画《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之“天下第一名社”》为例,李明桓让同学们仔细观察画中出现的人物。有人认出了吴昌硕,有人认出了赵朴初,还有人认出了沙孟海……
通过勾栏和树干,《西泠印社——金石篆刻之“天下第一名社”》把创建印社的一代人和在改革开放后至世纪末带领印社的两代人,巧妙地放在一起。“如何在主题性创作中加入地方特色?这就是很好的范本。”李明桓说。
结合多年学术和创作的经历,李明桓也向学生们传授自己的经验:“在创作时,大家可以思考如何将传统与当代,将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融入其中?现在大家天天在刷小红书、抖音,有些时候可以思考,生活中有没有好的题材可以切入到创作中?”
学生们参观展览 陈新怡/摄
我们怎么发展,又将怎么传承?
值得一提的是,李明桓、金恩楠既是此次活动的带队老师,也是本次特展的参展作者,他们是文艺工作座谈会召开10周年里茁壮成长的青年艺术家。
在展馆展出的《金恩楠印稿》,是金恩楠2016年参加“吴昌硕奖”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展获唯一最高奖的作品。
除了刻一方“美丽浙江”外,金恩楠还刻了一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两方印章风格不一,前者以雄浑的汉印风格为主,后者则追求三晋小玺的线条之美。
在《金恩楠印稿》的旁边,还有他为了这次展览专门创作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 遐迩一体》。“在最新的作品里,我重新创作了两方印章,加深了对线条表现力的追求,也展现了我最新的创作状态。”金恩楠说。
在浙江文艺蓬勃发展的10年里,从黑龙江来浙江求学的金恩楠,经过层层选拔,成为迄今为止最年轻的西泠印社社员,作品曾荣获第五届浙江省篆刻大赛最高奖“吴昌硕奖”、“陆维钊奖”浙江省第七届中青展一等奖……守正创新,成为了金恩楠10年间一直坚持的创作理念:“我们可以从传统文化中不断吸收、汲取创作的养分。同时,我们的创作应该扎根人民,从人民中来,回到人民中去。”
金恩楠和作品合影 陈新怡/摄
作为省文联首批新峰计划优秀人才,同时也是参展作者,在这10年里,李明桓一直在思考:“作为浙江的青年艺术家代表,我们应该如何在艺术领域、教学领域、科研创作领域能够突破自己,有新的发展?同时,作为一位高校老师,应该如何将时代的发展与精神脉络融入教学,融入到思政内容之中?”
攀峰揽胜——浙江造型艺术十年回顾特展,或许就是答案。
“在展览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浙江艺术的中坚力量,浙江青年艺术家们是如何为浙江文艺发展而建设服务的。无论从题材、笔墨、语言还是发展方式,这些作品都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如何在个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笔墨语言,创作出属于时代又包含浙江特色的作品,这也是我之后努力的方向。”李明桓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