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5年01月19日
来源 中国美术报
浏览量

开幕式现场

1月18日,由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山魂——卓鹤君作品展”在杭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并举行学术研讨会,由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主持。

潘云鹤、张蔚文、许江、陈振濂、钱晓芳、金一斌、毛雪非、陈峰、吕伟刚、农书荣、卓鹤君共同为展览启幕

中国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卓鹤君以山水为主的绘画是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笔墨、新意象之中国画,富有浪漫的想象力,象征表现和造型表现合为一体,不从常法,“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具象、抽象,在不确定的层次上呈现不可思议的图像,“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是经验与理性思考的产物,光、色、墨、水、笔均有独特的谜一样的表现手法,俊逸、瑰丽而又奇幻、神秘,其中蕴含着中国画未来诸多可能的“不标准”个体答案,卓然不群。卓鹤君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意义的远景”画作,仿佛一场盛大而有魔力的视觉盛宴,画面上的线条与几何形状肆意穿插、重叠、蔓延,和谐统一。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以时间为线索,通过“行云流水”“心织笔耕”“坐穷泉壑”“如山之魂”“游化墨戏”五个单元,系统展现了卓鹤君从青年阶段至耄耋之年的180多幅唯美佳作。

展览现场

卓鹤君的绘画在水墨、色彩两极推进,同时,在画面的构成元素中,分别看到了类似毕加索的立体派风格、康定斯基式的色彩几何块、蒙德里安抽象画的影子……卓鹤君勇敢地改造传统山水画的色彩,刻意借用西方惯用的鲜艳色彩“破坏”传统山水画中的灰黑色调,两种色调看似格格不入,却构成了对立统一的独特意境。所以,他的类似云水松石山海的格式千变万化,迥异传统却精魂一致。他的布局与章法拓展了中国山水画创作的空间,使画面极为自由,但也对画面的想象、布置以及空间处理、主次设置、笔墨语言等提出更高要求。

展览现场

此次展览带给观众许多思考,如中国画的底线在哪里?中国画的笔墨语言与西方绘画的形式语言相结合有多少渠道可以通达?一个画家应该如何处理学养与技术的问题?卓鹤君在当代画坛的定位与影响该怎样评价?卓鹤君打破局部趣味,强调整体趣味的满构图画法,有他的精神内涵,或言之是他创作的精神追求,现在被证明是成功的,至少是极具参照价值的。这种大破大立是不是对中国画思维定式的一种挑战?

展览现场

中国画的现代转型是个敏感话题,而卓鹤君的绘画为回答这个话题提供了良好契机。

 

艺术家简介

 

 

卓鹤君,1943年生于浙江杭州。1979年考入浙江美术学院(现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山水研究生班,师从陆俨少,1981年毕业并留校任教。

 

 

部分展出作品欣赏

卓鹤君 镇海 198cm×148cm 1984年

 

卓鹤君 墨彩丹青图 238cm×136cm 1988年

 

卓鹤君 高山不可测,咫尺近太清 359cm×180cm 1989年

 

卓鹤君 春如遥山碧四围 69cm×69cm 1992年

 

卓鹤君 红色的连结 74cm×69.5cm 1995年

 

卓鹤君 杳杳钟声 72cm×69.5cm 1995年

 

卓鹤君 山魂之一  350cm×820cm 1995年

 

卓鹤君 塔影挂青汉,钟声和白云 142.5cm×143cm 2006年

 

卓鹤君 空山新雨 143cm×143cm 2008年


图片由主办方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