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1年01月19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如何在个人思考与集体创作中找到平衡,一直是当代艺术家无法回避的问题。2020年,受到由疫情隔离产生的影响,居家办公、云端连线逐渐成为了疫情重压下的最优选择,这也使得“集体创作”这一方法遭受到全新挑战。本期艺术频道邀请到了几位铜场计划(Tproject)”成员,聊一聊他们在疫情爆发后的这一年中,共同进行的一系列新尝试。

 

铜场计划 Tproject 是由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支持的青年艺术计划,该计划策划团队由青年教师和在校学生组成,并自主进行项目的策划、推广和运行。在过去的一年中,从收集“疫情期间的声音”,到进行为期10天的TXT表演,再到推动三个研究性创作计划(“真实感凹陷”、“交换的偏移”、“城市骨架”),“铜场”一直在尝试突破原有的路径,探知艺术集体的多重可能性。

 

 

本期嘉宾武希文蓝欣悦朱丽瑾苏醒

 

 

本期主持人庄睿哲

 

 

庄睿哲:可以先跟我们简单介绍一下“铜场”吗?

 

武希文:首先我们可以把铜场当成一个展示空间来理解。在2016年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成立之后,院里把10号楼二楼的一部分拿出来作为一个展示空间,也就是现在的铜场空间。后来,为了让“铜场”的整个工作计划更完善、更有序,金亚楠老师就召集了一批策划组的同学,他们在为铜场的展览进行执行工作的同时,也发起一些自己的艺术计划。

 

“铜场”中的艺术家作为创作主体参与展览“感性沙丘”

 

庄睿哲:能不能把“铜场”看作是艺术小组?

 

武希文:说是艺术小组,其实也不算,因为我们的成员非常不固定,是流动的。比如之前提交给关山月美术馆的那张照片,其实是两年前拍的,实际上真正参与到这次展览的很多人都不在那张照片里面。

 

“铜场”合影,2019

 

在这个展览当中,我们其实也没有以常规的方式去提交某一件作品。我们提交了从铜场计划当中生发出来的最新的5件作品,这5件作品有一个共同的关注方向,就是城市化进程当中个体与系统之间的关系。

 

展览“在路上2020”中的“岭南bnb”空间

 

我们在关山月美术馆搭建了一个4米×6米卧室大小的房间,取名叫“岭南bnb”,用来展示这5件作品。“岭南”是广东地区的古语叫法,“bnb”是一个交换的空间。交换的空间其实也特别契合我们想讨论的一个在城市化进程当中,个体在不同城市之间迁徙的状态。

 

 

声音计划的开始

 

2020年疫情期间,铜场在线上发起了一次声音征集,并以此为契机延伸到三个计划:城市骨架、交换的偏移、真实感凹陷。

 

庄睿哲:当时做声音项目的契机是什么?

 

朱丽瑾:声音项目是2020年2月份开始做的一个线上的声音征集,当时因为疫情原因,打乱了之前的计划,我们最后就决定以空间作为主题,对外去征集一些大家对“空间”的感受和想法。

 

“声音计划”线上征集到的声音

 

当时也是考虑到大家本来就分隔在不同的地方,空间上有一个限制。我们也希望能“打开”一些,期待有别于我们熟悉的话语的一些声音。我们当时还为线上推送想了一个小标题,叫“声音存在过的地方会出现通道”。

 

“声音计划”线上征集到的声音

 

但是收到了这些声音之后,我们发现好像大家说话的方式可能还是差不多。我们虽然找了一些不同身份、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人来聊这些关于空间的想法和感受,但是收到的声音却不是很多面。然后我们就在想是不是应该做一些自己的事情,发出一些自己的声音。这样对大家来说也更了解铜场要做什么,或者说大家也可以更了解通过铜场能够发出一些怎样的声音。然后就开始有了之后的TXT表演,再之后就有了三个计划。

 

 

创作计划的蓝本:TXT表演

 

TXT表演过程中的讨论

 

去年七、八月份铜场进行了一场为期十天的有关纪念的表演,名为.TXT。他们将这十天内创作的后台呈现为表演本身。表演落幕之后根据这十天所发生的内容,产生对于“铜场”未来两年工作的想象与规划的蓝本。

 

TXT表演:“秋千”

 

庄睿哲:TXT作为一次集体的表演行动跟你们后来的个人创作之间建立起了怎样的联系?

 

蓝欣悦:TXT表演结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的工作重心着重在整理、讨论这十天的内容。

 

TXT表演:“蓝图”

 

我们将十天的内容和各自的兴趣点结成了网,形成不同研究主题的分组,并且通过组内及组际之间的一些集体工作为刺激点,以个人项目和整体项目相互推进的方式,陆续推出一系列行动,包括田野调查、表演、游戏、讲座、工作坊、展览等等。

 

TXT表演:“草地”

 

我们想要借助各个维度之间的关系相互补全,相互展开,从而形成一个更加立体的面貌,一步一步地向大家展现我们铜场的每一个“未来的此刻”。整个未来计划包含“城市骨架”、“交换的偏移”、“真实感凹陷”三个子计划。抛出这些计划也希望以此勾连更多外部项目进入,对于同一个问题形成更多侧面的讨论。

 

TXT表演:“一方土”

 

 

持续中的三个计划和作为中转站的 T²

 

庄睿哲:最后是怎么把各自的表演行为落到这三个计划主题的?

 

 

朱丽瑾: “真实感凹陷”,其实是由两个词组成,“真实感”是我们在TXT的十天表演之后提出的,是曾朝炜、赵可、齐亭婷、阮媛媛我们几个创作主题比较相近的同学共同的一个创作方向。

 

“凹陷”是我脑海中浮现的一个形象,它看上去像是非常被动的,是因为受力而被挤压、向下坍塌的一种结果,但实际上它还可以是一种让引力显形的状态,引力场也会形成一种凹陷,会有一种力量让凹陷周围的东西滑入凹陷当中。这种状态很矛盾,看似被动,但实际上又是一种主动的力量,这种状态非常吸引我。

 

凹陷可以小到作为动物细胞分裂时细胞膜的凹陷,也可以是一颗植物果实为了长出链接母体的脐带而预留的空间。比如苹果会长一个坑,然后从坑那里长出果柄,果柄连接到苹果树上,在此凹陷就是为了和作为母体的树连接的一个预留出来的位置。类比到人,人的肚脐也为连接到母体的脐带而出现。

 

Araguainha crater阿拉瓜伊尼亚陨石坑

 

如果把这个尺度再放大一些,就像是平坦的地面上突然被陨石砸了个坑,然后陨石被拿走了只剩下坑,或者是陨石被燃烧完了只剩下坑的遗迹,它也是一种凹陷。

 

再把它放到时间维度上来看,可能是几万年的地质运动形成的一个盆地。这个盆地是人群聚居的地方,会给他们带来稳定感,又或者也是让他们局限在那个地方的原因。我觉得“凹陷”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状态。

 

“真实感凹陷”作品:“内-外”

 

所以“真实感凹陷”是以“凹陷”为模型去观测“真实感”。我们为什么会去相信一件事情,一定是觉得它是真实的,或者能够增强真实的感觉,所以我们才去相信、去做这件事情。我觉得“真实感”是一种生产性的力量,因为你对这件事情的相信,会衍生出来一种判断,使得你相信其他一系列的事情,或者说产生其他的相信,发现其他的“真实”。也就是你凭借这种对于“真实感”的判断而做出的相应行为,会延伸到更多对于真实的判断。我们现在似乎常常经常处于“什么都信、又什么都不信”的状态之中,所以我觉得“真实感”是可以拿出来讨论的事情。

 

“真实感凹陷“作品:“幸福家园工程”

 

蓝欣悦:我们这组的计划叫“交换的偏移”,我们感兴趣的是交换带来的偏移感,其实就是字面意思。但是交换可能不仅限于交换,也有一些交流,就像偏移也可以是偏差、误差或者是很多的一些临近的词汇,因为我们很关心个人跟个人之间的碰撞和沟通带来的问题,例如:交流能带来什么?在一个人身上能发生什么?在双方上它会产生什么样的事情?这种事情它有多远多久,多大多小,这种时间是线性的还是混乱的?

 

TXT表演:"引潮力"

 

你对着一颗一颗滴落的水滴,对焦,失焦了......不断的,不断的对焦。既然将事物隐秘(神隐)被视作为神之荣耀,那一旦放弃上帝之礼物,不再拘泥于24x36的空间,留下丝毫证据给看者,当不再按动快门,只用记忆曝光片刻,

留下独享未知的秘密,我抛弃了上帝的礼物,上帝也会抛弃我么。

浸泡,渐渐的,真相、问题、存在本身、存在的意义,溶解了......

——齐亭婷

 

蓝欣悦:在《动力沉思》里,跟随尘封已久的时间胶囊的打开,被封存在胶囊里的过去置换(交换) 了对现在的想象,这种过去对现在的偏移,又投射到了未来。那本书里的“时间胶囊”,就像是一个尘封已久的秘密,当过去的暗语在此刻被发现之后,它不再是过去了,它同“此刻” 发生了新的联系,然后在一次次的秘密的运动中,它被我们带去了新的未来。“交换的偏移”目前在进行其中一个部分叫“信计划”,它刚开始就像是一个时间胶囊,我们期待信件,在信件里书写,那些东西被封存在信封里,当它被再打开的时候会发生一些新的意义。

 

 

“交换的偏移”作品:“信计划”

 

比如说月亮,其实我们看到的月亮是月亮之前的状态,因为距离会产生一定的时间差,其实我们在天上看到的星星不是此刻的星星,就像是一个用肉眼能看到的时光隧道。人就是在这种用自己肉体最原始的器官的观测获得他自己的世界。

 

岭南bnb中的“信计划”

 

苏醒:“城市骨架”也是从“声音计划”延伸出来的,声音是没有空间的,但是它又以空间为主题存在。到后来我们TXT的表演其实一直都缠绕在一个空间和时间的关系之中,所以最后落脚到了“城市骨架”的主题。

 

“城市骨架”作品:地铁计划

 

作为一个我们可以去认识的东西,它一定是有一个结构或者说“骨架”的——任何可以支撑它的方式。在有意识与⽆意识结合的⾃然⽣⻓中的,是每⼀个个体的⾃发建构,⽽不仅仅处在某种宏⼤的蓝图之中。我们看到的可能只是城市文化这样的一个表征,但是要如何深入理解它是我们一直在思考和探讨的问题。

 

另⼀意义上,“城市⻣架”计划所要做的不仅是寻找,也是再建构。我们在寻找“城市⻣架”过程中要⾯临着众多严峻问题,这也是现阶段组成“城市⻣架”计划的四个项⽬之间的张⼒所在。

 

T²展览:“城市骨架”计划部分作品

 

庄睿哲:声音项目、TXT表演和三个计划对铜场工作意味着什么?

 

武希文:不论是由于疫情期间的封闭状态产生的线上声音计划、暂时解除封闭时大家回到学校后做的txt表演,还是对各自工作梳理后产生的三个计划。铜场总是要不断找到在各种境况下进行创作的可能。

 

蓝欣悦:从声音项目到三个计划,这三件事情的发生和推演,并不意味着铜场未来的自主策划的工作方向只会向着这条道路一直顺延下去。这其实更像是展现了一种状态,铜场的工作状态,而接下来大家可以期待的是我们会有更加丰富的状态展现给大家。三个计划的发生,仅仅只是意味着我们找到了关于这种状态的最小范围,然后从这种“小”,开始反复推敲和工作,慢慢扩散和辐射到更宽广的田野里去。

 

T²展览海报

 

2020年9月,铜场进行中的三个计划通过T²展览进行了一次阶段性呈现。

 

“铜场”并不是被固定下来的。集体的共生将作为长期话题,在每一次的个体创作过程中被重新讨论。而其中所显现出的生命力和可能性,恰是存在于这种不确定和“不安宁”的行动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