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天才计划#
NOWNESS “2020天才计划”特别展映将于12月11日拉开帷幕。
从12月12日至15日,展映将面向公众开放,呈现第二届中国天才计划12部入围作品,3位中国艺术家柳迪、陆扬、陈轴的影像作品以及NOWNESS Global十周年的特别展映。
在这个冬天,带你领略短片的魅力。
NOWNESS中国天才计划 (NOWNESS China New Talent Awards) 意在挖掘中国优秀新生代导演,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NOWNESS希望为这些来自中国的新兴创意之声提供国际平台的传播,并扶植他们在中国乃至全球的事业发展。
中国天才计划的优胜者将在英国伦敦V&A 博物馆的现代传播画廊参加颁奖仪式,获奖及入围作品将在包括NOWNESS GLOBAL、NOWNESS 现在、NOWNESS ASIA在内平台以及包括V&A 博物馆现代传播画廊在内的线下展映中与公众见面。
入围作品 高文谦《丢失的未来》
NOWNESS中国天才计划今年只是第二届。我们荣幸邀请到 6 名来自各行业的文化领袖担任评委。
在看片之前,评审们对这些年轻的创作者寄予了巨大的期望。
入围作品 薄汉雄《漂流》
演员谭卓说:“我希望遇到属于这个时代的电影人。”
电影制片人、黑鳍Blackfin创始人王子剑说:“在目前去全球化、去精英化的大趋势下,我希望电影仍然是一块流动的阵地,年轻作者应该警惕和审视潮流,然后以更多元的视角去拓展边界。”
入围作品 方亮《往河流里爱》
经过了紧张的初审和复审,12部入围作品将在12月11-15日的线下展览中呈现。
NOWNESS和专业评审团一致认为,这12部短片作品不仅能代表这个时代短片创作的某种风向,同时也代表着NOWNESS这个平台的先锋性。
入围作品 陈筠《台风来之前》
短片的魅力何在?
FIRST青年影展创始人、电影导演宋文: “对我来说,观看短片有时像看鲁迅杂文的快意。有的短片有明确的自醒意识,有批判意识,有精神追求,带领我们飞跃现实的空间。”
入围作品 徐雨洁《白色的马》
艺术家曹斐说:“我认为短片它是在短时间内表达一种状态、情绪,某个事件,甚至是局部,它不必要非常工整和完美,可以是开放性,像打了个哈欠,发了个呆,沉思片刻。”
或许这12部入围作品能让你领会到这种妙不可言的状态,并能窥见属于这个时代的短片的精神气质。
入围作品 高远《局外人》
NOWNESS EXPERIMENTS是先锋录像艺术在数字时代的变奏,用多样的创作手法和艺术语言,试图打破大众化定义的“影像艺术”流派。从2018开始,NOWNESS EXPERIMENTS 邀请知名策展⼈、集结优秀的艺术家作品,通过艺术、音乐、时尚和设计的跨界,具有主导性的实验精神,不断探索着动态影像的可能性。
2020年对于影像工作者而言,是充满了诸多变数的一年。NOWNESS EXPERIMENTS选择以MINI EXPERIMENTS的特别形式,展映来自柳迪、陆扬、陈轴三位中国艺术家的影像作品。
柳迪
柳迪,视觉艺术家,其摄影以及三维数字影像作品试图探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灵感来自科幻小说、插画、建筑、动画、诗歌,借由虚拟世界的影像艺术,发展出独特的个人风格。
《PATTERN 模式》影片作品静帧
这部由IC-United工作室特别制作的实验短片,灵感源于少数民族的独有的特色,并融合了来自未来的想象。通过虚拟角色的诠释以及不同民族的舞蹈、具有科幻感的场景艺术家在虚拟空间中呈现了“现实”与“心理”的碰撞,表达人类出在无数种未来中的模样。
陆扬
陆扬是一位出生以及工作于上海的多媒体艺术家。他的作品受动漫、电子游戏和科幻的亚文化影响,其输出形式涵盖 3D 动画、视频游戏设备、VR 和程序操作等。
《Playing on my Mind》影片作品静帧
Doku 一词来自日语的“独”,指代的是独立、孤独、独自的状态。
《DOKU》是陆扬对于虚拟世界和虚拟人格的探索。在这部与英国乐队 1975合作的 MV 《Playing on my Mind》之中,艺术家使用 FACEGOOD 的高精度 3D 扫描技术和动作捕捉技术,创造出拥有艺术家面容的虚拟角色 DOKU, 作为艺术家陆扬的数字转生。
陈轴
陈轴现生活工作于上海。他的创作综合影、绘画和写作。陈轴的创作围绕着囚禁和解放,以幽默的方式拆解固有经验,释放世界本来的不确定态。
《山神日志:第三章回,未来去过》影片作品静帧
“山神公司”是由陈轴、于尧、郑皓中、Taki 共同组成的临时艺人公司,旨在包装山神,经营他的各类宣传活动。
《山神日志》是根据艺人山神游方四海经历听闻改编而成的短片剧集故事。在第三章中,一位四百年前逃离地球的 PDIT——植被数据管理员重回地球,为了寻回曾经埋在地底的硬盘。在寻找的过程中遇见了山神,山神几经回合,最终带领 PDIT 找到硬盘。
NOWNESS创立已经整整十年。
从NOWNESS GLOBAL到如今中国平台的 NOWNESS 现在、放眼亚洲的 NOWNESS ASIA,NOWNESS作为全球创意ICON,发掘着叙事中的独特创意和体验。
为纪念NOWNESS十年的风云变幻的岁月,我们精选了11部短片,它们以全新的视角观看建筑、设计、时尚、艺术和生活,彰显着代表NOWNESS风格的观看世界的方式。
这些来自国内外的导演、艺术家、舞者、演员们,通过短片的形式呈现着自己的观点:无论是关乎人类的宏大命题,还是聚焦私人情绪的点滴,都展现了NOWNESS的新奇与不凡。
展览时间:
12月11日(VIP预览)
12月12 -15日(对公众展映)
展览地点: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
Modern Studio & Modern Art Base
🎬
NOWNESS中国天才计划(NOWNESS China New Talent Awards)意在挖掘优秀的中国新生代影人,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以国际平台资源展映他们的作品。
从9月15日至11月2日,第二届NOWNESS中国天才计划收到了近五百部参赛作品,经过了紧张的初审和复审,12部入围影片诞生。
我们特别策划了线上展映内容,为大家介绍这12部入围影片。今天呈现给大家的是入围影片《漂流》《卫塞节》和《台风来之前》。
入选影片
影片简介
身为男孩的妍妍被父母假扮成女孩抚养,成为顶替姐姐的替身。随着妍妍逐渐长大,身份认同的困惑、同学们的霸凌、父母的不认可都让他陷入无限的自我怀疑。他唯一的发泄方式是在夜光下疯狂驾驶着父亲的那台老旧出租车,在漂移中释放自己被压抑的情绪。
导演简介
薄汉雄,出生于北京,本科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与芝加哥艺术学院,研究生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 电影导演系。作为电影创作者,他善于捕捉容易被人忽略但能让所有人共情的生活细节。他创作的故事多以人类情感为基础,希望用电影的语言来去反应普通人所害怕、挣扎的故事。他的影片曾入围洛杉矶亚太电影节与洛杉矶国际短片节、巴哈马国际电影节等。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能否简述这部作品拍摄的灵感来源、创意想法,并介绍这些创意实现的过程?
BO:这部影片的构想脱胎于我们这一代独生子女的成长感受,这是一个因为政策而把女儿藏起来,把儿子打扮成女孩养大的故事。我想探讨中式家庭是怎么沉默地表达爱,也想尝试过用影像去诉说一个故事。
影片有4个灵感来源,有现实生活,也有梦境。
第一个灵感来自我父母在危机时刻为了保护我迸发出的爱的爆发力。当时我在球场被六个痞子围住欺负。我父母来救我,我们要以三对六。父母平时都是不擅长表达情感的人,那一刻非常触动我。
第二个灵感是朋友带我体验了坐在漂移车上的感觉。还有灵感来自我的梦境,比如片中有一场戏是鸟跑进了屋里,我做梦听见鸟叫,醒来发现有只鸟在我家阳台。阳台窗户都是关着的,我也不知道鸟是怎么进来的,我觉得是鸟托梦让我把它放走。这个故事被我加到了剧本里。
最重要的灵感来自寻找场景和演员的过程。主角是在地铁上找到的,虽然他没有表演经验,但他拥有我想要的真挚的感觉。除此之外,他的个人经历和我的角色相似,帮我完善了人物形象。片中跳舞那场戏是演员们自己的即兴。
影片简介
卫塞节,即佛诞日,是南传佛教最大的节日。这部短片以卫塞节为背景,设立于一个架空的历史时间线上,属于历史与未来的器物共同出现在场景之中。影片讲述了在卫塞节的晚上,一位和尚打开了大门,引领信众们在宏大的庆典仪式上进行祈愿、祷告与回忆。无数的无人机、祈愿灯在未来主义的佛像周围环绕,营造出视觉景观,充斥高科技手段的仪式将庆祝活动带入了更高的维度。影片使用实时游戏引擎在虚拟环境中制作,创造出电子禅宗与佛教未来主义的视觉美学,并想象了科技与文化仪式之间千丝万缕的关系。
导演简介
陈苏杨,出生成长于江苏苏州,后赴纽约以及柏林学习工作,目前常驻洛杉矶。她拥有建筑室内设计以及电影制作的教育和工作背景。在多元化的成长环境下,让陈苏杨对不同的传统、空间体验以及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趋向于使用实时的虚拟拍摄技巧,用科技来讲述文化的故事,同时在作品中展现亚洲传统新的可能性。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你的创作过程是什么样子的呢?
CHEN:这部影片的灵感来自小时候在中国跟着家人和朋友去做佛教仪式的回忆。但当时并不理解其中的含义。在接触了各种不同的文化后,便想从思辨的角度去理解这些传统。
曾经宗教赋予了人类社会结构的合法性和价值观,那么在现在科技疯狂发展的情况下,我们再创造的虚构概念会怎样进化呢?这部影片并不是在呈现应该发生什么,而是在思考新议题的可能性。
在开始构思这个创意的时候,我想要用实时的游戏引擎来完成。一是从技术上说,游戏引擎的功能早已超越了人们的想象,虚拟制作或结合实体拍摄在电影和艺术行业的发展有无限可能;二是在概念上用实时模拟和CGI去完成一个关于文化的作品,形成了一种科技与传统在故事语境下共生的状态。
影片简介
影片讲述青年阿琛带父亲到海边度假,遇上台风即将登陆。阿琛执意要下水,在波涛汹涌中,阿琛看到自己的过去。影片通过青年和童年阿琛之间的交错叙事与对话,建立出童年时游泳与此次在大浪之中执意游泳之间的联系。而这次在大海中的幻想对话也是阿琛的心理治疗之旅。
导演简介
陈筠,1996年出生于福建漳州,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现作为一名导演和摄影师工作生活于北京。从2016年起,参与电影、广告与纪录片拍摄。2020年,陈筠制作完成了第一部叙事短片,开始以导演身份进行电影创作。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能否简述这部作品拍摄的灵感来源、创意想法,并介绍这些创意实现的过程?
陈筠:创作《台风来之前》是因为一次意外遇险。那时候我和父亲两个人从海岸边往海里游,不知道这时候正在退潮。那天刚好海面上的警戒线也没了,等我们发现的时候已经看不到岸了。拼命游回来,途中一度觉得自己可能会死在这里,脑子里就开始闪过一些记忆的片段。当然后来经过创作加工,从想法到文本再到影像 ,其实已经完全是另一回事了。
最近在写自己的第一部长片剧本,然后希望通过自己的电影能够给大家提供一点对自我甚至对时代的新的思考和启发。不知道这个算不算遥不可及,但它就是我最想要去实现的事情。
影片简介
这个可能是任何小镇的城镇里,一条河流、一片工厂、两点一线的生活、阴暗的街头巷尾、勇敢而怯懦的男青年构成了故事的主体。影片由同事间平淡而单纯的暗恋开场,随着剧情的展开逐渐变得阴暗。一次目击,一次沉默和逃离带来了深深的自责与后悔。一个决定性的瞬间、一个可以改变情节走向却没能完成的关键举动……前一天被他丢弃的花束缓缓在水面上飘来,仿佛逝去的她。
*因参赛导演要求,《往河流里爱》不参与线上展映及投票*
导演简介
方亮,1991年生于湖南岳阳,香港演艺学院电影电视学院电影制作艺术硕士,2018年入选第54届金马奖金马电影学院导演科。2014年拍摄首部纪录长片《工厂男孩》;首部剧情长片《造访》(2018)入选第十二届 FIRST 影展主竞赛单元,并获最佳导演提名。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能否简述这部作品拍摄的灵感来源、创意想法,并介绍这些创意实现的过程?
FANG:这部作品是我正在发展的长片《去看大海》的番外版 ,也是一次影像风格上的实验。最初的灵感其实源自于我曾经在工厂工作的经历,后来也写过相关题材的小说、拍过一部纪录片,这次是第一次以剧情片的方式来拍摄工厂题材。
这部作品故事聚焦工厂转移的背景下,青年工人们的迷茫和焦虑,由此牵扯出几个人的爱欲纠葛。故事文本非常简单,更多的是思考怎么用电影元素去讲述故事的情绪和氛围。
因为故事是在一个集体的环境中放大个体的视角,所以视听上抛弃纯粹的客观写实,更多的是尝试心理现实主义的方法。把人物内心的情感外部化,以风格化的视觉彰显个体人物内心异样斑斓的暗潮汹涌。所以在整个视听的层面,很多元素参与叙事,它们与表演、剧本一样重要。因为前期跟摄影和灯光等创作部门有非常清晰的沟通,所以现场基本上按照我们的设计来执行和调整,演员的话,为了贴近工人的角色,也直接进入到工厂面试、打工,与工人一起生活。其他的就交给现场了。
影片简介
影片的主角是独自生活在江上的捞尸人老程。枯水期到来,老程收入短缺,此时女儿上学又急需用钱。妻子希望老程可以回到工厂工作。某天,一位客人找上门,重金求老程寻一具尸体。死者落水已久,面目或许早已难以辨认,但老程似乎找到了解决办法……
导演用现实主义的手法来讲述一个仿佛真实发生过的故事。影片中,老程每次下水都会带着一只橡皮小黄鸭。它是老程的陪伴者也是老程孤独的化身。当老程打捞时,这只小黄鸭孤独地浮在水面上,与宽广的水面和浪头相比,它的存在随时可以消失。
导演简介
高可馨,哥伦比亚大学导演和编剧系MFA在读,擅长关注无法被“驯服”的人群。曾作为纪录片导演在北京工作,作品曾入围罗德岛国际电影节、Imagine This 女性电影节、普纳短片电影节、第七届中国纪录片学院奖等。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能否简述这部作品拍摄的灵感来源,创意想法?拍摄的过程如何?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
GAO:大学时,为了拍纪录片的作业,我跟同学在朝阳河流域找到了“老程”,一位职业捞尸人,他肤色黝黑,烟不离手,长期一个人以船为家,家庭对他颇有不满,他也会抱怨工作的辛苦和收入的低廉,可是却不愿离开江上。
“老程”并不善于言谈,于是我有了大把时间蹲在船沿,一次我看到一具充气娃娃缓缓漂过,我想,他为什么不愿意回到岸上呢?他的网名叫做“孤独的鸭”,可是,他的孤独需要被拯救吗?我对他有很多好奇。
我当时在北京工作,想转去学叙事电影,我试图在剧本写作中寻找关于他的答案。
这是我的第一部叙事短片,创意实现的过程,很难,也很幸运。
准备开拍是一个非常艰难的过程,该如何在一个陌生的小镇上,找到三艘不同的船呢?炎热的山城盛夏,拍摄地离市区五十公里。找到第三艘船,再把它们拉到拍摄的野滩边,却发现船上没有电,而由于地势的特殊,野滩到车进的地方有近200米的垂直高度。拍摄在江上,场景、设备、演员甚至吃喝都成问题。新的状况接踵而来,诸如难以保持船的稳定和调度,进城拍摄车被扣,在江心拍摄重头戏时被叫停……等等。
但又非常幸运的,问题总是得到了神奇的解决,们在山对面喊来了提供餐饭的老板娘,四个人把一台400斤的发电机抬到了坡下,慷慨的村民们提供了自家用品当道具,招待所老板的女儿出演了老程的女儿,朋友找到了更好的工厂场地,船叔帮助我们同时调度几艘船,而江心的那场重头戏,出乎意料的两镜通过。
一开始,这个故事找到了我,后来,它浸没了我们所有人。
影片简介
文艺复兴时期的飞行器手稿、19世纪法国插画师幻想的21世纪、五十年代的未来主义、德国生物作家幻想曾经存在但因核实验灭绝的鼻行动物、美国放弃的科技计划、各国关于未来的科学杂志、宣传海报……这些画面构成了多个平行于我们时间线之外的异想世界。
影片从古典时期的视角出发,以他们的角度构想出两三百年前人类对于未来的幻想,并探讨他们与如今生活在这种未来之中的我们产生了怎样的关系。导演向观众提问:工业革命时期的未来观形成了蒸汽朋克的美学,这在电气化以及数字化时代的我们看来,是一种丢失的审美亦或另一种时间线?
导演简介
高文谦,生于山东,2013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版画系,2019年毕业于巴黎美术学院。创作媒介涉及实验动画、交互装置、数字艺术,常以时间为材料围绕人与技术、虚拟与现实,建立事物之间的联接,以产生新的可能性和偶然性。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能否简述这部作品拍摄的灵感来源、创意想法,并介绍这些创意实现的过程?
GAO:这件作品深层灵感源自我的成长经历。我经历了中国发展最快速的20多年,感觉我们像是生活在过去的废墟上,又同时是在未来的工地上。像是在一个时间飞船上看世界一样。直接的灵感是我看到了几张19世纪法国插画家幻想的2000年的样子,我想21世纪初的我们和19世纪规划的我们有很大的出入,这些出入非常有趣。
影片简介
影片讲述了一名生活在未来的打工者打破周遭固化阶级的渴望。他认为妨碍自己进入上层社会的原因是生理上的先天不足,因此通过各种技术改造了身体。但改造后,他仍然无法真正融入到向往的阶层。绝望后,他唯有继续选择自欺欺人。
导演简介
高远,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实验影像专业,是一名将摄影和影像装置作为主要创作媒介的艺术家。从事摄影和视觉艺术近 20 年,目前致力于探索新世代视觉美学。2019年,高远在上海成立 COMO-STUDIO 全面模型工作室,探索科技与视觉艺术的创作边界。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能否简述一下创作这部短片的感受呢?
GAO:我其实不想拍现实主义的短片,短片之短在于精巧和天马行空,这点类似于成语,寥寥数字,便成文章。所以如何在如今的技术条件下,说点有意思的内核就成了期待解决的问题了。
对我来说,做短片意味着掌握新的创作语法。有的影片需要长语法,有的需要短语法。短片的语法能四两拨千斤是最好的。
影片简介
影片的灵感源自导演乐毅2019年夏天第二次来到香港的经历。在西九龙某个热闹的夜市中,一个粉色头发的白人男走下出租车,他穿着绿色的连体工装,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转眼就进入了一栋破旧的大楼。从这一场景出发,导演用 CG 构建了充满赛博朋克风格的“罪恶都市”背景,跟随神秘人在炫丽的夜晚执行一项秘密凶杀任务。
点击小程序观看
导演简介
乐毅,视觉艺术家、独立 CG 影像创作者、短片导演、中国电影美术协会 CG 委员会会员 。1989年生于上海,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建筑设计系,现生活工作于奥斯陆。2016 年开始数码艺术创作,作品广涵盖 CG 影像艺术、视觉短片、平面影像等。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这部作品是怎么形成的呢?以及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专注 CG创作呢?
LE:灵感来源于2019年去了香港玩的一次经历。我觉得整个城市都散发着神秘的感觉。因为这是发生在九龙寨城的故事,但九龙寨城很早就拆除了,所以就查阅了很多资料,了解了大至构造和美术场景的设定,之后便是想一想故事内容。因为从小也受到香港电影的影响,又再结合了一些游戏和电子乐的元素,最后构架出了整部短片。
我是2016年开始自学3D软件的,开始想做个比较纯粹的平面视觉创作的艺术家,但是一点点接触下来,发现了很多CG软件创作的可能性。直到现在开始做短片,我在创作过程中,慢慢的了解自己。
然后最近刚发布了一部CG短片《葬礼》,是和死亡主题有关的。我觉得对于死亡的探讨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死亡对于大部分人来说都是可怕的,对于东亚人来说更是忌讳的,所以从小也没有机会了解太多和死亡有关的议题。我只是想把自己关于死亡的思考告诉观众:它可能并不那么可怕,也算是给那些失去了挚爱和亲人的人一些慰藉吧。
影片简介
在广东汕头的一个工厂仓库里,8岁的李博有一个属于他的“秘密基地”,他与外省好朋友孙伟每天中午都会在这里玩耍。孙伟表示自己因为外省的身份而被同学欺负,于是李博便教他如何用汕头话骂人。影片以儿童的视角探讨地域歧视的问题,以及语言与方言如何塑造一个人的身份。作为后天形成的歧视思维,年幼的孩子们对于歧视似懂非懂,但单纯的友情却能够打破这种局限。
导演简介
林齐颖,出生于广东汕头,原学习设计后转向电影,目前为纽约大学 Tisch 艺术学院的电影制作专业在读研究生。他对当代中国的各种社会现象以及文化现象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持续试验着不同的电影叙事形式。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能否讲述《秘密基地》这部作品拍摄的灵感来源?
LIN:《秘密基地》这部影片源自我童年记忆里的一些画面,几个孩子在一个工厂的仓库里玩耍。在这个画面基础上我进行扩展,叙事也在这些画面上慢慢构建了起来。
在制作阶段,我们花了很多时间来构建影片里“秘密基地”的这个空间。在拍摄的时候,几位小演员也对这个空间进行了自己的设计。比如进入“秘密基地”的那个小隧道其实是几位小朋友在现场玩耍的时候想出来的,我们都没想到还能这么做。最终短片拍摄了四天,虽然有碰到一些问题,但是相对还是比较顺利的。
我觉得短片创作意味着可以比较小压力地对自己的创作过程和工作方式去做出不一样的尝试。而且短片体量和制作规模会比较小,相对于长片风格上也可以做出更多不一样的东西。
影片简介
影片标题“SIMULACRA”来自让·鲍德里亚的哲学概念“拟像”,即失去了原初的版本,人不再只是一个主体,而是沦落为一个文化、符号以及语言的客体。由一名日本艺妓的多重身份回忆启程,SIMULACRA带领观众一同去丈量梦境里的时间,同时展开对空间、权力、性别、速度、美学、人性等多重维度的二元检验。导演通过实验剧场、沉浸式电影、数码喷绘、3D Mograph(三维平面动画)、新媒体装置、联觉音乐等虚拟现实体验,呈现了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导演简介
田咖喱(Curry Sicong Tian),3D 视觉艺术家、独立广告片导演,现居洛杉矶。作品跨越摄影、3D数码影像、电影、平面影像、话剧、语言权利、符号结构、女性身份等多维度领域。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能否简述这部作品拍摄的灵感来源、创意想法?
TIAN:在本科时,我就对以个体为出发点探究社会关系的议题十分感兴趣,并创作了多屏幕影像/数码喷绘装置“SIMULACRA”。从“山与海”“岛屿”出发,新汉字“YU“本身就代表了某种自然层面的孤立关系,进而衍生为个体与个体,甚至自我与自我的距离感。
经过3年的沉淀,如今的“SIMULACRA”融入了更多社会与历史性角色。受自然运动和日本舞蹈的启发,我想要寻找的是一种二元的互补力,它可以是鲜血淋漓的新生儿,可以是年华老去却在诵经的艺妓,可以是舞踏中的下沉,审丑美学,它是极静之速,是无声的呐喊,是最冷的红色,最繁复的极简。
影片简介
这是一个关于爱与奉献的都市怪谈。在夜晚,胡同深处的小餐馆里,男人在女人面前吃下大量的植物,随后变成了一株人形植物,并被女人带到胡同之中大快朵颐。故事用简单的视觉语言传递出一种关乎恋爱的情绪,一种只有情人之间才能互相感知的怪癖和情趣。影片同时呈现着一场爱的仪式,一种献祭者和神明的关系。男人把自己的全部给予女人,而女人欣然接纳着一切。片名“气泡”源于植物细胞中的气泡,它不但是植物清脆响声的来源,还是一种将二人隔绝世界的薄膜。
导演简介
王昊楠,美国加州艺术中心设计学院(Art Center College of Design) 电影专业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影视摄影和导演工作,作品风格广泛多样,包括叙事电影、广告,MV等。他的作品屡获国际电影节奖项,包括华沙电影节等A类国际电影节和Aesthetica Film Festival 等奥斯卡认证电影节。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能否简述这部作品拍摄的灵感来源,创意想法?
WANG:首先我对城市和人的关系这个主题很感兴趣,很想做关于这方面的作品,另外我想做一个非常简单直接、没有很多转折和反转但是纯度很高的片子。《Bubble》的灵感来源是神农尝百草这则神话故事。一开始是想做一个关于植物、食物和穿着西装的男人的MV,后面经过无数次的演变和我的心态每天的改变变成现在的这个样子。特效部分本来是打算用原教旨主义的定格动画来实现的,还专门组建了定格动画的小团队做了很多TEST,后来各种原因取消了这个方案拥抱了电脑特效。
影片简介
在本部由沙画描绘的动画短片中,观众随着主角的视角跟随一匹白色的马进入迷宫。在这场视觉化的意识流之旅之中,线条依据轮廓进行形变、转变成了窗与白云。白马是智慧、觉醒和愿望的象征,并经常作为梦境或潜意识相关的“警醒者”或者“引导者”出现在大量的西方作品中出现。在徐雨洁的这部动画短片中,我们看到了转变如梦境的场景,以及白马与手风琴之间的对话。
导演简介
徐雨洁,1995年出生于广西桂林,2019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她擅长使用不同媒介和材质进行创作,探索人际关系与视觉化的个人情感。
关于创作的一个问题
NN:对你来说短片创作意味着什么?
XU:我比较在意声音和图像、动态的结合,因此动画目前是最适合我的一个形式。一方面能够从我自己出发展开我构造的世界,记录和反思我当下的问题,另一方面是相较于长片项目,短片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可能性,不同的质感,不同的表达叙事之类的。
以上片名按导演姓名排序
NOWNESS “2020天才计划”特别展映将于12月11日拉开帷幕。
从12月12日至15日,展映将面向公众开放,呈现第二届中国天才计划12部入围作品,3位中国艺术家柳迪、陆扬、陈轴的影像作品以及NOWNESS Global十周年的特别展映。
展览时间:
12月11日(VIP预览)
12月12 -15日(对公众展映)
展览地点:
上海市黄浦区建国中路10号
Modern Studio & Modern Art Ba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