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独家见证
展品总价值超百亿
赵无极特展撤展
相见时难,别亦难
运输车厢恒温恒湿,木箱倾斜角度都有规定
多轮验证,三方点交师拿着手电丝丝比对
![]() |
工作人员正在撤画 摄影: “大道无极”策展组 马楠 |
![]() |
李益成教授正在点交作品 受访者供图 |
本报记者独家见证
展品总价值超百亿
赵无极特展撤展
相见时难,别亦难
运输车厢恒温恒湿,木箱倾斜角度都有规定
多轮验证,三方点交师拿着手电丝丝比对
从玻璃向大厅望,已不再能与赵无极先生含笑的眼睛对视。原本空旷的场地,立满了不同尺寸的木柜……至此,吸引了25万观众参观、媒体阅读量突破8亿、历时5个月的“大道无极——赵无极百年回顾特展”于2月20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展览结束了,但故事还在继续。这场展品总价值超百亿,布展的时候已是相当不易,如今将会怎样撤展?本报记者独家见证了这场“离别”。
这次展品来自全世界各地,货值逾百亿,借展方也比较多,撤展工作流程非常复杂,精细化管理的要求也比普通展览更高。
昨晚11时,首批撤出画作完成装车,正式启程离杭。这些运输车厢都经过精密的恒温、恒湿处理,甚至每个装画的木箱,都对倾斜角度有严格要求,运输中一旦超标,便会报警。
不仅运送要求严格,撤出流程中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点交工作,更是细致。
在交接过程中,来自全球各地的出借方机构代表,以及专门聘请的第三方机构代表,与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的工作人员共同核对作品,进行画作状况检查和点校。
李益成先生,来自台湾正修科技大学文物修护研究中心。作为代表第三方的点交师,他正拿着手电筒,根据5个月前所作的解释报告,仔细地对这幅画的每个区域和细节作检视,“抽象的作品,细节尤其需要看清楚,比如看上去龟裂的部分,可能是材料的老化,也可能是赵无极先生的创作技法。要跟之前的报告作准确比对。”
比如《13.02.67》这幅200×300cm的作品,在撤展阶段,李益成需要花30分钟作点交。
“此次撤展工作,持续到月底。后续还会涉及海关、文物局的检查、见证封箱等工作。之后再根据作品不同的来源和状况,按照计划,分批运回各自的出借机构。”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副馆长夏商周告诉记者。
待作品回到各自原属地后,工作人员再进行开箱检查、点验,核对无误以后,整个撤展交接工作才算全部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