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新视界·艺术生长课堂
本栏目为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发起的系列公教活动。活动将邀请校内外教学者、工作室、研学坊等团体走进美术馆,结合展览,研发、开展课程。以创新思维激活传统教学,以期实现具有专业针对性的美术馆教学活动。在馆校合作的基础上,一同见证美育的破界与新生。
3月25日,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工作室课程走进美术馆,胡水樑老师领队深入“纪念徐坚白先生诞辰100周年:白雪相和——徐坚白 谭雪生作品展”,为同学们带来一堂鲜活多元的艺术课。
胡水樑老师与绘画艺术学院油画系多维表现工作室学生
课程合影
首先胡老师介绍了徐坚白法国留学的经历,通过介绍其老师的生平与画作分析师承渊源,又结合时代伤痕与她的学术背景,讨论如何用现在的眼睛看待当时这些老先生们的画作。并提到忠实于生活是徐坚白画作的特别之处,是值得同学们思考与学习的关键点之一。
胡水樑老师
其次,从徐坚白的《自画像》衍生出对中国美术学院经典作业之一——“绘制自画像”的讨论。胡老师表示,为自己画像需要在梳理自身的前提下实现,对学生们人格成长与专业精进卓有帮助,这件作品既可以看做是校史脉络上的传承,又为现在学生完成自画像提供生动的案例。
讲授现场
观摩徐坚白在美国留学时期的习作时,胡老师提到了设计理念对当代绘画创作的重要性,对学生们学会如何捕捉绘画对象提出要求。走至徐坚白退休后的画作板块,面对《敦煌双佛》,老师提出对“中国图式”和“中国艺术精神”的讨论。还在《芝加哥艺术学院》一画前,展开谈论怎么描绘事物的个体意义。并且,在分析徐坚白与谭雪生的静物画时说道,作品中透露着静的气质,对于现在多元的艺术生态来说是难能可贵的。
讲授现场
另外,除了画面特色与课程对照外,形式构成的分析是胡老师作为油画专业老师特别关注到的部分。他分析了在时代变迁的大背景背后,徐坚白作为个体,其画作在色彩、笔触上的变化。鱼系列作为她的代表作承载着“徐氏”构图法与独特肌理等形式特征。由此,胡老师延伸出对油彩干湿调和的分析以及对材料的理解,并鼓励同学多尝试,从中获得对材料运用游刃有余的能力。
重点作品分析
最后,胡老师做出总结:其一,希望同学们课下梳理校史脉络;其二,思考女性艺术家在百年历程里如何进行艺术表达;其三,尝试在画面中找寻回归宁静的表达手法。
课程总结
徐坚白、谭雪生的作品不只是悬挂于墙面的静止存在,而是流动的思想、跃动的生命、闪光的历史,是与每一个观者对话的无声诗篇。
本次“美育新视界”公教活动跨越传统的展陈边界,以更开放的姿态承接教学,美育便不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学校课程亦突破教室的墙围,以动态的形式进入美术馆,共同成为融合感知、思考与创造的新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