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09日
来源 美术报
浏览量

当传统笔触在虚拟空间中幻化为游戏场景的动态留白时,一场跨越千年的美学对话正在展开。4月9日,“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主题艺术展” 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以游戏《黑神话:悟空》为核心,展览打破数字艺术的虚实壁垒,在实体空间重现游戏中的经典叙事与角色、场景、道具等内容,让观者能近距离欣赏游戏原画与制作细节,探索幕后开发故事。

 

《黑神话:悟空》以诗性的诡谲美学重构了西游神话:让不同背景的观者都能领略东方美学的当代魅力。从未接触游戏的观者,通过展览中的“影神图”等系统呈现,得以直观理解游戏角色的文化谱系;外国玩家则在沉浸中,亲身体验水墨留白如何转化为数字场景的动态叙事。

 

 

 

开幕式现场

 

 

中国美术学院党委书记金一斌   

 

 

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许江  

 

 

 

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广胜  

 

 

 

游戏科学创始人、首席执行官、“黑神话:悟空”制作人冯骥  

 

 

 

中国美术学院校友、游戏科学联合创始人、“黑神话:悟空”美术总监杨奇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余旭红

 

 

将传统文化积淀

铸炼成一鼎视觉与叙事的炼丹炉

 

展览由“破顽空”、“载群生”、“明邪正”、“开尘锁”、“踏云光”、“会元龙”、“赌输赢”七个单元组成,从直面天命的恢弘意境,到人、神、妖、魔的细腻塑造,游戏制作团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皆可得见。展品包含游戏场景原画、角色原画、采风照片、模型、雕像、周边衍生品等,部分内容为首次对外公开。

 

《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炼丹炉既能锻造法宝,亦能淬炼猴王的火眼金睛。而此次展览,将数字时代的“炼丹炉”搬入实体空间——在这里,传统文化的矿砂被数字技术的高温熔铸,最终凝结成视觉与叙事的金丹。

 

这场展览不仅是对一款现象级游戏的重现与探索,更是中国美术学院在人才培养、学科布局、文化复兴三大维度上的一次宣言:它证明,这所学府正在以百年“炼丹师”的匠心,锻造属于东方的未来艺术范式。 

 

 

 

 

展览现场

 

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复刻古物,而是培养新一代用当代语言讲述东方故事的能力——当青年艺术家将敦煌飞天的飘带韵律转化为游戏角色的动力学系统时,他们正在书写传统美学的新篇章。

 

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副院长、“黑神铸炼——‘黑神话:悟空’艺术展”策展人宣学君在导览时候说道:想必玩家都看到过这些形象、听到过这些音乐,我们策划展览时提出一个大胆的想法,就是把游戏中的场景一比一还原,花了七天七夜在现场搭建了场景。游戏中崖壁有20多米,现场做了等比例的构造。在他看来,制作细节工艺上没话说,能看出发丝、皮肤的质感、蜘蛛网等。角色设计都是尊重原著,并非无依据。

 

看到这些场景,对于游戏迷来说,一定相当有共鸣了。他介绍说,如果大家到水陆庵,因为现场有很远的距离,还不一定像展厅中能看见如此近在咫尺的细节内容。现场还有体验游戏的区域,大家不妨去体验一下“人在画中游”。

 

在“会元龙”篇章,还展出了关良和戴敦邦的原画,观众可品读艺术大家笔下的悟空。

 

 

既延续东方艺术精神谱系

又具备技术时代表达张力

 

“美育”的真谛不在于知识灌输,而在于诗性感知与审美力唤醒。《黑神话:悟空》的艺术总监杨奇,是从中国美术学院走出的创作者。他的成长与创作轨迹,恰是中国美院人才培养理念的生动体现。

 

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是中国美术学院所秉持的打通学科知识、社会知识、生活知识,从社会感知中观照艺术与自我的艺术实践。这种将课堂延伸到文化现场、将学术研究融入创作实践的教育模式,培养出了一批既深谙传统艺术精髓,又精通现代数字技术的复合型艺术人才。创作团队的实践是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团队走遍全国,实地扫描古建古迹,以一场超乎想象的视觉盛宴征服所有人。

 

杨奇回忆道,他们扫描重庆大足石刻时,建模一度达到“10亿面+”的可怖工作量。这一技术实践背后是对传统艺术本体的深刻理解与敬畏。

 

 

 

现场作品

 

从唐宋山水的空间意识,到佛教造像的仪轨逻辑,这些深层的文化基因经过虚幻引擎、动态捕捉等前沿技术的创造性转化,在《黑神话:悟空》的视觉设计中获得了当代表达。这种创作实践超越了符号移植的表层操作,生长出既延续东方艺术精神谱系,又具备技术时代表达张力的新形态,其深层逻辑与中国美术学院“人文科技双向汇通”的育人哲学形成隐秘对话。这种能力不是简单的技艺叠加,而是通过长期学术训练形成的独特思维范式,使传统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成为可以不断生长的活态智慧。

 

此次展览,正是国美向世界递交的“教学案例”,展现出中国美院“全球本土双轮驱动、人文科技双向汇通”的育人理念以及在当代艺术教育中的前瞻性思考。

 

 

 

 

展览现场

 

重塑艺术坐标

一所学院百年美育传统的当代表达

 

中国美术学院的动画教育可追溯至20世纪50年代的“美术电影”黄金时代。作为中国动画学派的重要摇篮,中国美院早在上世纪便奠定了“诗性动画”的传统——从《大闹天宫》的装饰性线条到《山水情》的水墨意境,皆与国美的教学探索密不可分。

 

早在数字艺术尚未兴起的年代,中国美院就已前瞻性地设置了涵盖传统绘画、数字技术等跨学科课程体系,这种超前布局为培养复合型艺术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20年前,时任院长许江提出“将文人画写意精神注入数字媒体教学”“让丹青和梨园在动画中相会”,动画系的课程设置以此为出发点,突破了“技术工具论”的局限,强调“动画即综合艺术”。

 

 

 

现场作品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的生动展现,无不印证着20年前播下的艺术种子已然开花结果——当游戏、影视、当代艺术等行业边界模糊时,学院必须培养“通才中的专才”。 

 

通过这场展览,中国美术学院正在为世界艺术教育贡献独特的东方智慧。传统美学观念成为数字创作底层逻辑的转化不是简单的形式移植,而是中国美院多年来构建的“创造性转化”方法论实践。展览最终展现的,是一所高等教育学府在全球化时代的文化担当——当世界需要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艺术评判标准时,中国美院用这场展览证明:真正的“世界一流”,在于能否培养出既深谙青铜器纹样拓扑规律,又精通虚幻引擎材质编辑的“文明转译者”。 

 

 

 

 

现场作品

 

当观者走出美术馆时,他们带走的不仅是对一款游戏的惊叹,更是一个问题的种子:在世界美术的版图上,谁掌握“铸炼”的能力,谁便拥有下一个千年的火种。

 

 

据悉,展览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科技教育司、中国美术家协会指导,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美术学院、中共杭州市委宣传部、西湖区人民政府、上城区人民政府、杭州游科互动科技有限公司主办,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动画与游戏学院、杭州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市动漫游戏产业发展中心)、西湖区艺创小镇、中国美术学院国家大学科技园承办。展览将持续至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