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 动态
发布时间 2025年04月23日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微信公众号
浏览量

编者按

 

在“黑神话:悟空”恢弘的视觉宇宙中,每一帧画面、每一处场景细节都承载着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诠释。来自中国美术学院的艺术家为游戏中的美术贡献了一份力量,他们用画笔重构了《西游记》的瑰丽想象。本次采访中,我们深入幕后,与水墨风格影神图的创作者——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刘承龙以及游戏内壁画的创作者之一——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王怡新对话,展现国美人的创造力,揭示黑神话中的国美印记。

 

展览信息

 

展览 / 

“黑神铸炼” ——「黑神话:悟空」艺术展

时间 /

2025.04.09-2025.05.21

 

地点 /

南山路218号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

 

 

“黑神话:悟空”中的水墨风格影神图

 

展厅图

 

 

创作者

刘承龙

 

1988,黑龙江大庆人;

2010年毕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专业,师从盛天晔,获学士学位;

2018年毕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人物专业师从徐默、盛天晔,获硕士学位;

现工作生活于杭州。

 

Q1· 请您介绍一下为“黑神话:悟空”创作的这组水墨风格影神图。

 

刘承龙:这一批画基本上是在德国科隆展之前就开始画了一小部分,科隆展之后逐渐变多了。陆陆续续,差不多大概有不到两年的时间,磕磕绊绊,却不敢怠慢交付于游科。一共创作了大概80多张仿宋式水墨人物绣像。基本上选用的是仿宋式的老绢,用兼工带写的方式去画。在用笔上强调了提按,我期望笔下人物更“妖”。墨色处理上用意更黑气,试图让氛围更加森然。

 

 

Q2· 在中国美院的学习经历对您的此次创作有什么影响或帮助?

 

刘承龙:影响是非常大的,我05年就来到中国美术学院,在杭州很多年了。说心里话,这次创作还是美院种下的一颗种子。我们老师带我们去下乡,我印象特别深刻,两次去到山西,本科一次,研究生一次,去当地看寺庙、建筑,包括壁画,还有雕塑,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那个时候我们去看传统造像,很多时候都是以猎奇的角度切入,看上去好玩、鲜活。后来回杭做了很多传统造像的水墨转译工作,向传统造型致敬,去学习,去变体临摹。在这个过程中慢慢积累一些对传统造型的理解和处理的经验。所以说来也很巧,后来杨奇老师找到我聊此事,我们一拍即合。所以,中国美术学院给我们种下了一颗传统审美的种子,才有了今天自然而然的转化。

 

 

 

Q3· 从学习国画到绘制游戏人物形象,请介绍一下您的艺术创作轨迹是如何发生转向?

 

刘承龙:其实并没有一个明显的转向。从研究生毕业之后,我平日里的创作一直围绕着神话题材——神佛造像、金刚力士等传统符号。,偶有些志怪类的小品。总之一直很喜欢猎奇感强的内容,如不曾看到的东西。刚好黑神话中的形象也属于志怪类的题材,与我的兴趣点是比较契合的状态,延续了我个人的创作路线。所以,我还是在利用以往学习过的,或者说曾经的经验,去和杨老师完成一次合作。

 

Q4· 请问在创作期间是否有印象深刻或困难之处?

 

刘承龙:最大的一个困难我觉得是游戏CG人物形象和传统造型之间兼容性的问题。我会考虑是否能让游戏玩家看到画面里的小妖怪时,感受到它在游戏里存在的样子,而不是为了传统造型的解构,脱离了游戏本身的这样一个造型。另一方面,当用传统语言去叙述它的时候,又不能让它变得过于具有科技感,或者CG感太强,它不符合传统平面装饰性审美。这个矛盾是我面对的最大的困难,我试图在这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既让玩者能感受到他是我们游戏里切实存在的人物,同时它又是一个新奇的传统式审美,我尽量去找到这样的平衡点。

 

 

 

Q5· 这次展览很火爆,您的作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您有什么想对观众或黑神话游戏爱好者说的吗?

 

刘承龙:冯老师说了一句话,我印象非常深刻:“我们很可能喜欢悟空的原因,并不是因为他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不屈不挠的精神”。这点其实有可能和我们每个凡人都产生了链接,我们每个人都会遇到不同的困难,我们每个人也都希望自己能用悟空那样的姿态面对困难。我觉得孙悟空最酷的那一点,绝对不仅是他穿上铠甲的一瞬间,而是他被打到吐血,烧瞎眼、断了牙、碎了耳、离间痛之后满身是伤,依然能穿着破破烂烂的小虎皮裙继续前行的背影。希望我们能通过这次活动和这个游戏让大家能更加深刻地理解悟空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回归到游戏本身,也希望大家能喜欢玩这个游戏,在玩的过程中,让更多中国的年轻人关注到我国传统审美,而且也希望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能走向世界,让全世界的人看到更多我们民族的造型特点。当然我依然还是在路上,还有很多地方做的不足,希望能像悟空一样,不畏艰险,取得真经。也希望通过活动,大家能更喜欢传统文化,谢谢大家。

 

 

“黑神话:悟空”中的壁画

 

展厅图

 

 

创作者

王怡新

 

2014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

201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师从尉晓榕教授;

2024年攻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博士。

 

王宇

 

2019年毕业于重庆大学艺术学院中国画系;

2024年攻读中国美术学院国画系人物专业,师从尉晓榕教授。

 

Q1· 请您介绍一下您参与创作的“黑神话:悟空”壁画。

 

王怡新:2023年2月杨奇联系到我,简短介绍了他们正在制作一款西游题材的单机游戏,有些设计要素需要中国画人物形式来呈现,用作游戏里的世界观展示。我喜欢孙悟空,对跨界也很有兴趣,就欣然应允。沟通中提到宋画风格,我们找了许多相关的古代绘画作品《搜山图》《采薇图》《猴猫图》《五百罗汉图》,还有一些明清的西游记绘本、版画,一共创作了5幅作品《盘中之谜》《天宫造酒》《真经有价》《乌巢授经》《梅山雪景》,都是绢本设色,用最传统的技法完成,靠近自然的,诗意的画面,人物造型上接近原著的文字特色,偏古拙的、活泼的、野气十足的,具有原始生命力的。最终的壁画效果是游戏科学后期制作的,之前并不知道最终呈现的状态,效果令我大为震撼。

 

 

 

Q2· 在中国美院的学习经历对您的此次创作有什么影响或帮助?

 

王怡新:美院的学习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是对古代经典作品的研究和临摹——《八十七神仙卷》《永乐宫壁画》唐宋元明清的名家作品。进而,在技法上、材料上、审美上都有系统性的深度挖掘。所以在只有一段原著文字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够把握住整体的创作基调。

 

Q3· 在创作的过程中,您遇到了哪些困难?哪个部分的绘制给您留下了比较深刻的印象?

 

王怡新:其实整个过程蛮顺利的,花费时间最久的是第一幅《盘中之谜》,在画面调性上、材料上做了不同的尝试,为了判断效果,刚开始画了纸本,有些苍白无力,最终选择绢本做旧来表现这种古拙的气息,层层渲染,使整个背景色调深重,鲜艳浓烈而不失沉稳。人物造型上也做了很多的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微妙的神情动态都在细细琢磨中敲定,比如菩提祖师举起戒尺停留的位置,悟空的表情,其它徒弟的嫌恶嘲笑反应,从而使画面更加耐看。

 

 

《盘中之谜》纸本

 

《盘中之谜》绢本

 

人物造型草图

 

 

Q4· 从国画到游戏美术中壁画的创作,是否可以谈一谈这种跨界尝试?

 

王怡新:这次其实比较特别,我们创作的时候是属于国画的绢本创作,但是在游戏里面的呈现方式是壁画,我们前期并不知道,他们制作出来的效果十分震撼。对于这种传统元素的现代性转换方式,我觉得是一个新的方向。

 

Q5· 您和王宇的创作参考了什么?

 

王怡新:在南宋的人物画中,擅长释道题材的画家周季常、林廷珪所绘制的《五百罗汉图》对我们此次的创作影响很大。以《乌巢授经》为例,人物以较少的线条勾勒,再大面积的填色,背景多次渲染,作出厚重的效果,在满构图的巨大细节中把人物凸显出来。在色彩上选择重彩,颜色鲜明热烈,同时给每张画确立了一个主色调,不同于传统绘画中以仿古色为底色的风格。

 

《乌巢授经》色彩方案图

 

 

Q6· 这次展览很火爆,您的作品受到了极大的关注,您有什么想对观众或黑神话游戏爱好者说的吗?

 

王怡新:“黑神话:悟空”通过对《西游记》的深入挖掘和重新演绎,将传统美学元素与现代游戏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独特的审美体验,包括古建筑、雕塑、绘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以及中国哲学思想。传统文化的发掘是值得期待的,文化IP能够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比如悟空这个角色,深入人心,他叛逆、机智、勇敢,我最爱他的叛逆和小说里的人情味,好的就是好的,本能的就会引起大家的情感共鸣。

 

 

策划丨朱羚

执行丨金雪莹 张维春 章书耘

摄影剪辑丨徐伟杰 刘坤 游世鹏

文字整理丨郑芝桥 字杨睿诗

编辑丨金雪莹

审核丨夏商周 朱羚